资源描述:
《高考英语 专题25 新题型 七选五阅读理解 【更多资料关注微博@高中学习资料库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专题25新题型——七选五阅读理解(教师版)【考点定位】2014考纲解读和近几年考点分布目前考察7选5阅读理解的省份有北京,宁夏、海南,辽宁和新课标1地区。2008年宁夏推出了阅读理解新题型,2009年辽宁省也选用了这一题型,"如果希望明确、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把握住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说明》中的要求.阅读填空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根据出题形式的不同,填空类题型可以分为句子填空题,段落摘要,带
2、选项的段落摘要等题型。.传统的分题型讲解的方法倾向于把这些题型拆开,这些题型的出题思路大同小异,一旦掌握了这些题目的共性,做题就会变得易如反掌。1.考查内容均为细节每一道填空题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对原文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进行的同义改写,不会出现对多句话或者是整段进行的概括归纳.2.所填答案基本唯一虽然这种考试需要考生自己书写答案,但是所有答案均来自于原文,不需要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原词进行改写.极个别情况下会出现词序颠倒,但是基本上不需要考生进行词性.时态.单复数等曲折形式的转换.这是由阅读的目的所决定的,只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而无意检验考
3、生的写作能力.3.凸显构成语段的方式更多资料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微信:gzxxzlk一是靠句际间意义的结合,二是靠句际间的关联词,逻辑性插入语来连接,我们在分析语段层次时,可以借助句际间的连接词语作出判断,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真正体会句际间的意义关系,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序上去发现断续点,理清层次,好文章的层次非矴逦?只有层层入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通过对高考中“七选五”型阅读理原题以及大量同类试题研究可知,此类试题虽然新颖,但是也有其特有的解题规律,主要注重解题的窍门和方法,成功闯关,选准答案的难度并不大。根据作者归纳的解题方法和窍门,
4、为帮助同学们记忆和使用,特将此方法归结为“通读全文、详读段落、定位选项、通读复检、确定排除”五步解题法。以下就此方法进行分析,希望此方法能为同学们的解题提供助力。 步骤二:详读段落,在短时间内,找出每段写作内容的关键词。明确各段的主题句或主旨大意。 文章正文部分通常分为若干小段落。各段落会根据整体文章写作主题展开,对文章主体进行的不同方面的描述。找出各个小段落中的关键词,明确其描述内容,为整体试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步骤三:定位选项,明确各备选选项的含义,抓住其关键词语,根据文章整体结构与具体内容,将选项填入文中,填写时尤为注意各
5、选项中出现的句子衔接手段及句中的衔接标志词。 在定位选项时,要特别注意空格上下段的写作内容,以及空格上段尾句和下段首句的结构和意义。将所选项放入空白处,看看是否与上下文构成语义及逻辑上的直接关系,是否符合该处语境。能否承接前后的写作线索。使文章无论内容还是衔接上都能做到通顺。更多资料关注@高中学习资料库微信:gzxxzlk一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是有其写作的线索与思路的,在选项定位中,要尤其注意文章的写作线索,文章的写作思路的连贯使文章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甚至每个短语均融为一体。如果带入选项后,发现文章写作线索中断或是前后矛盾,应更换
6、其它选项。 步骤四:通读复检,将所选答案代入文中,再次通读全文,重点考查逻辑关系和关联结构。 【三年高考】09、10、11、12、13高考试题及其解析(2013北京)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填入空白处。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UrbanizationUntilrelativelyrecently,thevastmajorityofhumanbeingslivedanddiedwithouteverseeingacity.Thefirstcitywasprobablyfoun
7、dednomorethan5,500yearsago71_.Infact,nearlyeveryonelivedonfarmsorintinyrural(乡村的)villages.Itwasnotuntilthe20thcenturythatGreatBritainbecamethefirsturbansocietyinhistory---asocietyinwhichthemajorityofpeopleliveincitiesanddonotfarmforaliving.Britainwasonlythebeginning.72_
8、.Theprocessofurbanization---themigration(迁移)ofpeoplefromthecountrysidetothecity---wastheresultof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