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913538
大小:67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9
《高三化学第3讲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张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知识梳理 教学重、难点作业完成情况典题探究例1某烧杯内装有约占其体积五分之一的食盐水,,则该食盐水的体积为;(填字母)A.约5毫升B.约10毫升C.约15毫升D。不能确定(2)欲在烧杯中于加热条件下配制50mL某溶液,应选择的烧杯规格是(填字母)________。(A)50mL(B)100mL(C)250mL(D)400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一些装有化学物质的瓶子上贴有“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是一些危险警告标签。则装有浓硝酸瓶
2、上应贴_________,装有甲醇瓶上应贴_________。8耐心细心责任心例3实验室制备少量碘乙烷:将红磷粉末放入乙醇里,在不断振荡下逐次加入细粒的,则有反应: 待反应缓和后用右图装置进行水浴加热约半小时,反应可基本完成,这时反应液中已无固体颗粒和红磷,然后要加入一些物质X,并拔出直立冷凝管,装上附有60°弯玻璃管的瓶塞;将导管接于横放的冷凝管上,水浴加热蒸馏出粗制的碘乙烷,此粗产品中混有乙醇并溶有(纯碘乙烷为无色难溶于水的液体,沸点72.3℃) (1)应是哪一类有机物?写出
3、其结构简式. (2)物质X可能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 (3)装置中竖直冷凝管有何作用?冷凝水从________口进,________口出. (4)怎样除去粗制品中的乙醇和碘?(指出加入的试剂和操作名称)例4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
4、并不时施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A→G________→E→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5、__. (3)能选用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下列物质,不能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溶剂的是________.A.热裂汽油 B.苯 C.酒精 D.正庚烷演练方阵A档(巩固专练)1.需准确量取25.00mLKMnO4溶液,应选用的仪器是()A.20mL量筒 B.25mL容量瓶 C.50mL酸式滴定管 D.25mL碱式滴定管2.下列四种仪器,加热时应垫上石棉网的是()8耐心细心责任心①蒸发皿 ②平底烧瓶 ③锥形瓶 ④坩埚A.①② B
6、.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3.下列仪器:①漏斗;②容器瓶;③滴定管;④分液漏斗;⑤天平;⑥量筒;⑦胶头滴管;⑧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A.①③⑦ B.②⑥⑦ C.①④⑧ D.④⑥⑧4.实验室中保存下列化学药品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AgNO3晶体存放在无色试剂瓶中 B.NaOH溶液保存带胶塞的无色细口瓶中C.氢氟酸保存在塑料容器中 D.FeSO4溶液中放一枚铁钉5.保存下列药品时,不必隔绝空气的是()A.水玻璃 B.苯酚
7、 C.漂白粉 D.小苏打6.下列各组物质分离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苯和苯酚用分液的方法B.NaCl和KNO3用分步结晶的方法C.碘与NH4Cl用加热升华的方法D.淀粉糊中含有NaCl用渗析的方法7.下列仪器中,有“0”刻度且位于上端的有()A.量筒 B.湿度计 C.滴定管 D.容器瓶8.洗涤下列做过实验的试管时,选用的试剂(括号内)不正确的是()A.KMnO4分解实验(浓盐酸)B.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硝酸)C.银镜反应实验(氨水)D.制取酚醛树脂实验(酒精)
8、9.某学生做实验后,采用下列方法分别清洗所用仪器:①用稀HNO3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②用NaOH溶液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③用酒精洗涤盛放过苯酚的试管;④用热NaOH溶液洗涤有油脂的试管。你认为他的做法()A.除②外都对 B.都对 C.都不对 D.除④外都对10.常温时,在X的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变红,再加入等体积的Y的溶液,混合溶液一定显红色的是(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1mol/L)()XYA氢氧化钡明矾B醋酸钠醋酸C碳酸氢钠石灰水D氢氧化钠硫酸B档(提升精练)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