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908425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8
《案例分析语感是对作品中用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觉和感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感是对作品中用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感觉和感知是否具有敏锐的语感对于接受者的鉴赏活动的效果是根本而又重要的。下面就引用一段关于在文学欣赏时重视从语感入手解读文本的例子。《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词中的名篇。众多的宋词鉴赏词典都对它有较为精细而全面的解读。但是,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理解语言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以求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尤其要真正地走进“文本”,咀嚼品味,准确地“解读”文本。“转朱阁,低绮户,照
2、无眠”“转朱阁,低绮户”是写月亮的句子。一个“转”字写出了月亮从东到西的移动,角度的演变,光线的移动,非常形象;一个“低”字写出了月亮从高到低的变化,渐渐地透过薄如蝉翼的丝绮,从窗户照进来。这三个短句所形成的急促而跳跃的节奏不但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也隐含了苏轼对人生如流水去而不复返的伤感和慨叹。当然苏轼更为深刻的用意在于借助月亮的“移动”的过程来形象地描绘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漫长”,这也恰如陶渊明的“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因为“不眠”才会感觉到时间的停滞,这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艺术的辩证法。这里也有苏轼的眼睛和心灵在感受,这也是为了形象
3、地表现苏轼的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侧面渲染苏轼的孤寂、落寞、焦灼,因为只有无眠者才能感受这月亮的存在和变化。“照无眠”三个字,可以理解为是因为月光的照射,使词人“无眠”,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为词人“无眠”才感受到了月亮的移动和月光的变化。尤其是这个“眠”字,很有意思。“眠”不是睡觉,而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梦境,是一种安然恬适的宁静。俞平伯有一篇散文叫《眠月》,表现一种清幽、宁静和谐和的心境。苏轼之“无眠”或许不是没有上床歇息,而是翻来覆去,难以沉沉“入梦”,直到夜阑人静,直到月儿偏西直至落下。这是多么深永的烦闷和寂寞啊!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苏轼和月亮的关系,我们
4、还应当细心品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的意蕴。这里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月亮”已经“恨”了,已经遗憾了,否则他或者是她,在苏轼的心中,月亮就是朋友,就是知己,就不会总是在离别的时候“圆”,就不会这样故意引起人世间难言的思念。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苏轼的“移情”,他把自己的“恨”转移到“月亮”上面去了。二是表现了词人以月亮为知己,与月亮“对话”,劝慰月亮。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与和”,联想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孤寂的情怀,一种巨大的痛苦,因为知己远在他乡他地,或者是在人世没有知己。因此,这里的苏轼即月亮
5、,月亮即苏轼。二者融合为一,不可分解。苏轼既是劝慰月亮,同时也是自我安慰。三是从苏轼的“劝慰”中我们分明地感觉到了苏轼胸襟和精神的变化,由沉郁而开朗,由压抑而爽朗,由郁愤而旷达。——李安全:《解读“细节”》,载《名作欣赏》2004年第12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