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

ID:51869988

大小:6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7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_第1页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_第2页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_第3页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_第4页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川苇嗪联合甲钻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川苇嗪注射液联合甲钻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一2006年6月期间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病人126例,在相同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给予甲钻胺注射液治疗;治疗组63例,使用川苇嗪注射液联合甲姑胺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川苇嗪联合甲钻胺治疗DPN疗效明显优于甲钻胺组(PV0.01)o结论:川苇嗪联合甲钻胺能够更有效减轻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川苇嗪;甲钻胺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

2、717(2007)08-1571-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与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增多和自身免疫紊乱等多因素有关。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存在多个致病环节,迄今尚无理想的疗法。本研究应用川苇嗪联合甲钻胺对DPN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将本院2003年6月一2006年6月间经治的2型糖尿病(T2DM)并DNP患者126例,所有患者均予饮食控制,配合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3、组:男32例,女31例,年龄(59.03±6.57)岁;糖尿病病程(8.60±4.16)年,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3.33±1.71)年;空腹血糖(10.53±4.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10.26%±3.4%。治疗组:男31例,女32例,年龄(58.94±7.02)岁;糖尿病病程(9.5±3.50)年,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3.23±1.81)年;空腹血糖(10.70±4.05)mmol/L,HbAlc水平10.27%±3.1%。在相同的糖尿病基础治疗情况下,控制空腹血糖在(5.5±0.6)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6.9±1.l)mmol/L水平。两组病例在年

4、龄、性别、职业、糖尿病病程、DPN病程、入组前糖化HbAlc水平、血糖水平、并发症、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全部病例没有使用任何可能导致如下肢蚁爬感等感觉异常之药物。1.2诊断标准①符合1997年ADA关于T2DM的诊断标准。②有四肢感觉异常或运动神经障碍,如:疼痛、麻木、蚁走感、肢体无力;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检查有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③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④无严重心、肺、肝、肾病变。1.3方法①川苇嗪注射液为啥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产“注射用盐酸川苛嗪”,0.12g/支;甲钻胺注射液为

5、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产“弥可保”,500g/mLo治疗组给予川苇嗪0.24g,静脉点滴,每日1次,弥可保1500ng,静脉点滴,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弥可保1500Pg,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②观察肌力、皮肤感觉及腱反射等指标,并用丹麦产Evomatic4000型肌电图仪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1.4统计学方法各参数以x±s表示,组间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反射未能恢复正常,肌电图示神经传导

6、速度较前增加V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2.2疗效观察经2周治疗后,对照组显效31例(49.2%),有效21例(33.3%),无效11例(17.5%),治疗组显效42例(66.7%),有效17例(27.0%),无效的4例(6.3%),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1)。两组治疗前、后MCV及SCV测定结

7、果具体见表lo注: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自身相比较:t>7.15,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CV相比较:t>8.79,*P<0.Olo3讨论DPN为T2DM病人最为痛苦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无疑有着较大的意义。目前关于DPN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高血糖引起的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导致山梨醇堆积,蛋白质非酶化促进糖基化作用产生的终产物,干扰和坝害蛋白质正常结构;微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