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oc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oc

ID:51869882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7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oc_第1页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oc_第2页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了李白的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了让学生对古代送别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出发,我以这首诗为突破口,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送别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比较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习得鉴赏送别诗的基本方法。一、品味赏析探究一:送朋友高就或将去繁华Z地,诗歌的感情基调会是怎样?送册友谪迁或将去荒僻之地,诗歌的感情基调又会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就能弄清,前者应该是欢快、愉悦的;后者则是惆怅、忧伤

2、的。探究二:这首诗属于哪一种情况?根据何在?据此推断诗歌的感情基调。这首诗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同学们对诗中“左迁”“龙标”“夜郎国”等词语稍加疏理,就能明白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的。探究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是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的?学生也能找出“杨花落尽了规啼”。“杨花”的特性是漂泊不定,“了规”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作者正是这样融情入景,借“杨花”与“子规”来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探究四:这首诗作者是借助什么载体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离愁别绪的?学生通过探究,很快能找出“

3、明月”,也能明确诗歌的拟人手法。月亮木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了。“明月”是古诗词中寄托离愁、抒发乡思的常用的载体,如“海上生明月”「床前明月光”「长安一片月”等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细加分析,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只有将这颗愁心托付给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要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友人奔赴远方。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是诗歌创作常用

4、的一种表现手法,值得同学们鉴赏诗歌时注意。二、比较阅读通过对课文的探究,同学们掌握了送别诗的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时,我要同学们与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Z广陵》比较阅读,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知人读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孟浩然”与“广陵”。孟浩然,唐代山水出园诗人,爱好游历,是李白的好朋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对孟浩然仰慕之极。“广陵”即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是当时繁华的都会。这首诗写的是送朋友去扬州游览,那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又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

5、人,所以这次送别完全是在充满诗意的气氛里进行的。通过点拨,学生很快能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心仪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由景悟情:我要学生探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了什么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大都能谈出探究所得:“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即春花,“三月”是暮春季节,长江下游一带景色是最美好的,春水行舟,多么快意。“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样一个春花烂漫的季节,去那样一个繁华热

6、闹的地方,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写景之中流露出诗人的向往之情。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通过想象,同学们深刻的理解到诗歌在写景中包含着诗人对期友扬州之行的心仪之情。通过比较阅读,同学们了解到,同一位诗人的两首送别诗,因为朋友的处境与将去之地的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基调是惆怅的、忧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Z广陵》的基调是明快的、欢悦的。前者抒发了诗人对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真挚的关切之情;后者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向往之情。责任编辑邱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