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

ID:51850070

大小:21.3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6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_第1页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_第2页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_第3页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_第4页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例如: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初,郑武公娶于申。(左传隐公元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一)“赐”“予”“遗”“语”“告”等字+指人的间接宾语+指物的直接宾语。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遇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俞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闭门”是一个动宾词组

2、,“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闭门”的对象,是间接宾语。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éi)字,意思有“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意思。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且均场为进军此意。(左传僖公三十年)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三)第一例的意思是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3、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同上)有时候还爱提前的宾语的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之……”的说法。故周书曰:“皇天无视,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现代还说“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字复指。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下面讨论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

4、量的句法,一般是吧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九合”在现代汉语里当“回合了九次”讲。从句子的成分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栋梁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加入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让它通前面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与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

5、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以上讨论的叙述句,他们的主语都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但是,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叙述句的主语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蔓草”是被“除”的,“衮”是被“废”的,但是,这只能说是意念上的被动,还不是上古汉语真正表示被动的句法。在先秦时代,真正的被动句所占的比重很小。当说话人有必要运用被动句时,一般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加以引进行为

6、的主动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成公二年)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喜丧地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不是介词“于”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但是,由于用“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在上古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额“于”字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面(“东败于齐”)。有时用“为(wéi)”字表示被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不为酒困。(论语•子罕)后来又有“为……所”式: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征和

7、二年,为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这种结构形式在秦汉以后的古书中最为常见,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表示被动的,除“为”字外,还有“见”字和“被”字。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国一日被攻,虽欲秦事,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古代汉语叙述句经常应用的语气词是“矣”字和“焉”字。(一)矣“矣”字是一个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矣”字总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吾知所过矣。(左传宣公二年)(原先不知道,

8、现在知道了。)寝门闭矣。(同上)(原先是开着,现在开了。)余病矣。(左传成公二年)(本来是好好的,现在受重伤了。)有些句子用了表示时间的副词如“已”“既”“尝”等字,表示某一情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