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835792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6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分类进化的指征进化指征的选择存在于各生物类群中功能同源线性排列变化速率低16SrRNA作为进化的指征参与蛋白质合成含保守与变化序列分子量适中普遍存在于生物中rRNA的顺序与进化寡核苷酸编目分析法全序列分析法系统发育树结有根数无根数细菌分类概念:微生物分类学:按微生物亲缘关系将其排成多种分类单位或分类群的科学。分类:将有关个体的大量资料经科学的归纳整理或反映生物进化规律的自然分类系统。鉴定:检测未知纯种微生物的多种性状特征,查找分类系统进行归类命名。命名:为新发现的微生物按国际命名法给出一个学名。一、
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1.二界系统:植物界:藻类(光合作用、有细胞壁)动物界:原生动物(细胞柔软、无细胞壁、无叶绿体、可运动)2.三界系统:E.N.Haeckel提出三界系统,在二界上加上原生生物界,此观点直到本世纪初。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始生物界(原生动物,真菌,藻类)、菌界(细菌,蓝细菌)4.五界系统:Whittaker(69年)提出纵横统一五界学说纵:从原核-----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横:从光合营养-------吸收营养------摄食营养纵:反映细胞进化横:反映营养方式进化5.六界系统
3、:我国王大耜,陈世骧等提出,病毒应单独一界6.三原界系统:78年Whittaker和Marguilis提出三原界学说古菌原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酸嗜热菌)细菌原界(蓝细菌,除古细菌以外许多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真菌,动植物)三原界的提出:1.理论:70年代,Margulis的“内共生学说”认为:进化过程中,一种细胞捕抓了另一种细胞,未消化它,二者形成内共生,产生质的飞跃。2.根据:基于古细菌的发现;16SrRNA碱基顺序的同源性古细菌的特点1.细胞壁成分独特而多样:无肽聚糖2.细胞膜的类脂独特:不可皂
4、化3.核糖体16SrRNA:顺序独特4.tRNA成分:不含T5.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始于甲硫氨酸6.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类似于:真核生物7.生态条件独特二、微生物的命名法(一)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1.种: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这里的种仅仅是指种的模式种或典型种2.新种:发表文章时,确定为新种,在学名后加sp.nov(speciesnova)或nov.
5、sp。3.亚种:(subspecies,subsp,ssp) 指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与模式种不同的种,有时称小种。如:E.colik12模式种(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k12的亚种或小种。4.型(form):同种微生物的各种类型。如:血清型、抗原型5.菌株(strain):又称品系: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二)命名1.双名法:林奈创立。此为国际命名法规,即:每一微生物的学名都依属与种而命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属名
6、:拉丁文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字首大写,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点,由微生物构造,形状或由科学家命名种名:为拉丁文形容词,为微生物次要特征,字首小写,为微生物色素、形状、来源或科学家姓名等。如:Escherichiacoli当文章中前面已出现学名时,后面可将属名缩写成一至三个字母。如:E.coli2. 三名法:种名后面加亚种,亚种可用正体如:Staphylococcusaureussubsp3.属名+sp(ssp),表示种名未定三、分类依据(一)形态特征:大小,排列,分化,结构,染色等(二)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长的物
7、理环境(酸碱度,温湿度),菌落,菌苔,液体培养特征。三)代谢特征: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方式。如:I.M.Vit(四)化学组成特征:细胞主要特征性化学成分的鉴定如:细胞壁成分、细胞内含物(五)抗原特征:抗原成为化学组成的一个特殊方面,微生物具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抗原。(六)生态特征: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自然界的分布、致病性等现代分类依据还需补充:(七)细胞壁成分:(八)GC含量某一特定种的DNA碱基组成是恒定的。GC含量以碱基全部克分子中G和C的摩尔百分数表示:G+C/G+C+A+T=(G+C)mol%所得数值范围从23~75种
8、内各株可差2.5~4.0%;若相差<2%为同种。不同种相差5%以上;若相差>10%为不同属。方法:解链温度法原理:一定pH和离子强度下加热DNA,氢键打开;在260nm处,随着温度增加,双链变单链导致紫外吸收增加,引起增色效应。增色效应一半时的温度(热变性温度,Tm)可反映出不同的DNA中的(G+C)%值。Tm=69.3+0.41*(G+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