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

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

ID:51798315

大小:4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5

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_第1页
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_第2页
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_第3页
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_第4页
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上语文课文复习要点(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上)语文复习要点一.观潮(1)选自《观潮》。本文记叙的是一次()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而()、奔腾()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到()再到()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2)背诵第3、4自然段。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到();写景象,从()到()。从中我们感受到大潮的响声(),大潮(),潮头(),声势()。(3)积累四字词语:写声音的:()()写形态的:()()()()。(4)多音字:薄{号{称{(5)形近字:潮()称()贯()

2、朝()秤()惯()二.*雅鲁藏布大峡谷(1)世界屋脊——()(2)世界最高峰——一()(3)世界第一大峡谷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4)文中的()()()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5)“秘鲁”读()(6)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和()的美誉。三.鸟的天堂(1)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次经过“鸟的天堂”(),具体描写了()的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和()。(2)“不可计数”的“数”读第三声,查点数目的意思。“计数”意思是“计算”,“不可计数”是没有办法清

3、点、无法计算。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3)“应接不暇”的“应”读四声,“应接不暇”是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4)“枝干”的“干”读四声,“不禁”的“禁”读一声,“兴奋”的“兴”读一声。(5)形近字组词茫()()芒()()四.火烧云(1)著名女作家()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图景。写了火烧云()和()的全过程。五、语文园地一(1)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会背会默写,见书第19页。(2)A.雾锁山头(),()水连天。B.()本无忧,()皱面;

4、青山(),()白头C.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D.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E.黑发不知勤学早,()F.书山有路勤为径,()()()()()(3)趣味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写出拼音。五.古诗两首(1)背两首诗,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2)写出诗句意思: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A.《题西林壁》:该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

5、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B.《游山西村》:该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4)背书第22页和第23页注解。(5)形近字组词区分:腊()()蜡()()六.爬山虎的脚(1)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我们还学习了肖复兴写叶老的一篇文章是《》。(2)作者把爬山虎茎上的()比作“脚”。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6、颜色如新叶。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七.蟋蟀的住宅(1)作者是()国作家()。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他创作了一部严肃的()也是一部优秀的()的()。(2)文中采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它的()比作(),把()比作()。(3)根据意思写词语: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把蟋蟀()比喻为(),将蟋蟀()称为。八.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本文叙述的是()地球物理学家()首创()的

7、故事。(2)1912年,在()召开的地质学会上,()作了题为《》的演讲,提出了关于()的假说,引起了()的震动。九、语文园地二(1)第38页日积月累的花名歌谣会背、会默写,知道12种花名。(2)成语典故《胸有成竹》:()时期著名画家()无论是()、(),还是()、(),都画得十分出色。他对()非常(),每当要画竹子的时候,竹子的样子就在心中出现,他是把()的竹子画到()。十、长城一、读课文段落回答问题。()在长城上,()着脚下的方砖,()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形石,一

8、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1、《长城》一课中是按()的顺序写的,第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站在()看长城的,突出长城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是站在()看长城的。突出长城的()3、“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