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794968
大小:37.9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5
《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邵晓峰汝州市洗耳街道办事处西西小学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通称为“学困生”。我认为,有的放矢的“补差”方法是“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一方法源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导致错误的应用。第三,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使认识过程产生障碍
2、,这样常此的不良循环,阻碍了学困生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成绩的落后。那么,如何采用“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进行“补差”呢?一、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树立自信心。学困生不是只有“差”,而没有优点和特长的;学困生往往不是因为笨,而是由于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兴趣或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辅导中,要对学困生仔细观察,挖掘其学习语文方面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抓住恰当时机去加以鞭策、激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口齿伶俐、声音宏亮的学困生,抓住其具备较好朗读条件的优势进行朗读辅导训练,使学困生能出色地
3、朗读课文,赢得同学们的赞许;对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的学困生,进行书法技巧指导,使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赢得同学们的钦佩……积极地去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与展示。这样,学困生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快乐,于是积极地参加“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以“一技”带动其全方位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兴趣的产生,就使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什么是积极因素、什么是消极因素,做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二、弥补缺欠,强化基础,提高能力。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认识能力有缺欠,在学
4、习一篇课文时,学困生往往抓不住学习要领,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学中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为了强化学困生的“感知—理解—记忆”的认识过程,必须对学困生进行易混淆字词的区别、重点语句再理解、写作技巧再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为了检验学困生“恢复—提泉应用”的认知结果,安排查缺、补漏、改错的教学内容,进行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主线,选编与差生能力相适应的练习与之相配合的教学与辅导,既给绝大多数学生以提醒,又强化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逐渐达到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如讲读《马说》一文后,为了反馈差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区别“骈”与
5、“拼”、“粟”与“栗”的训练;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食”的含义的训练;反复朗读课文的训练,强化了学困生的理解力。随着学困生的“缺、漏、错”的逐渐减少,完整、准确的知识便会在学困生的头脑中扎根,从而变“差”为中,进而为“优”。三、注重启发,细心引导,做好衔接。“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能力。只有使学困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的学好语文。由于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欲望,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
6、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但新旧知识总是零乱的,孤立的贮存在头脑中,在进行“恢复—提泉应用”的认知活动时,出现知识点不分主次、不知该用哪一个的现象或产生没学过的念头。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困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汇贯通。学生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迟到、打架、不按时完成作业等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处理方为上
7、策呢?记得初为人师时,一碰到这种事,我就严肃批评,并联系家长,让学生在班上做检查等。后来,我发现这样做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往往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有时也使学生一撅不振,学习一落千丈。我感到,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负作用比较大,容易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形成阴影。因此,以后再碰到学生犯错时,就有意淡化错误,正面引导,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这样做后,我发现效果很好。前不久,班上一名男生拿了另一女生的东西,在我耐心教育、开导下,他承认了事实。当他泪流满面双手把东西还给那个女同学并真诚道歉时,我带头为他鼓起了掌,并动情地说:“人谁没有犯错的时候,可贵的
8、是他能够知错就改,我们为他自豪!”同时我又及时做好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不要因此歧视、疏远这名同学,不要让他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孩子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打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