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

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

ID:51668909

大小:7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4

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_第1页
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_第2页
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_第3页
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_第4页
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州哲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3M专业供应商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部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要求问题编者按:  为进一步促进药品技术审评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与业内同道交流、讨论问题的互动平台,我中心于2006年4月在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第一批发布的“共性问题”有:1、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的问题;2、含绿原酸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中药、化药审评中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或某一专业现阶段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批共性问题发布后,陆续收到了来自研发一线的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诸多

2、回馈意见和建议。我中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大家的回馈意见,并再次进行了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审评实际,形成第一批“共性问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有些阶段总结是基于问题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进行总结的,有些是基于现阶段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总结的,无论何种总结方式其目的旨在与广大业内同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交流,分享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需要说明是,日前所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仅代表中心现阶段对该问题的认识,并非定论性研究成果,亦非技术要求。  以网站这一平台同步公布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是一种新探索。第二批共性问题现已在中心网站发布。今后中心还将就审评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与申办人以多种有效的

3、形式加以研究,竭诚希望广大从事药品研发和注册的业内同道,积极参与上述讨论,提出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药品研究与评价,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7王朝志工程师广州哲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3M专业供应商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部 一、对反馈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一)共收到反馈信息23条,具体内容总结如下:问题1:大输液和小水针品种确定灭菌工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反馈信息中提到的原则包括: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保证产品无菌和细菌内毒素符合要求,选择效果显著的灭菌方式,选择具有现实性、可验证性的灭菌工艺。问题2:对于不同的灭菌工艺,是

4、否都进行灭菌工艺的验证?是否针对每个不同品种都需进行验证?验证的侧重点(工艺条件、生产设备等)有何不同?是在申报前还是获得生产批文后再进行验证?是在生产规模还是中试规模上进行验证?反馈信息中基本所有的信息均认为不同的工艺均需要进行验证,还有的提到发生设备变更、系统改造、灭菌条件(包括设备、包装容器、容器位置、灭菌参数等)改变等情况都需要进行验证。大部分信息认为不同品种也需要进行验证,仅有两条信息认为应针对工艺而非针对品种进行验证。反馈信息中基本所用的信息均认为应在生产规模上进行验证,原因:考虑到验证的准确性(需要对制水、空调、灭菌、罐装等均需要验证,而小量生产和静态验证都有局限性)和成本问题

5、(即便在中试规模进行了验证,由于中试生产与生产规模的生产的设备等不同,故转为大生产时,仍还需要验证)。较多的反馈信息认为工艺的验证主要与GMP有关,与审评关系不大,审评时需要重点关注采用的灭菌工艺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注册申请时不应对工艺验证提出过多的要求。同时提出应依靠加强市场监督和抽检来保障产品的质量(包括无菌检查)。也有的提出要加强现场考核工作。7王朝志工程师广州哲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3M专业供应商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部也有反馈信息提出目前国家局已有规定,所有申报生产的三批样品的数量应是大生产的等量、半量和最小量,所以验证工艺是在申报时就可以进行的。反馈信息中有两条提出应在注册

6、申报时进行验证,审评时应结合GMP知识,对验证工作提出要求。反馈信息中还提到应停止部分小水针与大输液的改剂型研究,很多小水针制成大输液后质量不稳定,不能采用常规灭菌方法,如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反馈信息中仅有一条信息认为灭菌工艺不需验证,终产品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无菌检验合格即可。问题3:灭菌工艺确定后,是否进行回顾性验证?多久进行一次验证?基本上所有回馈信息均认为回顾性验证时需要的,但对于多久需要验证一次有两种观点,一种提出了基本的时间控制点,如获得批件后的大生产的前三批是要验证的,此后每三个月进行重点项目的检查,一年进行一次回顾性验证,还有的认为一年1-2次

7、,另一种认为是回顾性验证的时间确定非常复杂,不同品种的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回顾性验证的时间间隔是需要在实际大生产中摸索的,是GMP控制的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在注册申报时无法提出具体的回顾性验证的时间。 对以上信息的分析:问题1:与中心的认识基本一致,中心目前主要关心的是灭菌的有效性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至于现实性等成本方面的问题考虑得较少。7王朝志工程师广州哲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国3M专业供应商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