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

ID:51649760

大小:403.0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4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_第1页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_第2页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_第3页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_第4页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8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要求的Q&AQ1.在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为何需进行供试品检测?A:供试品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获得可信结果的基础。供试品分析揭示受试品的质量和配制的准确性,为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如毒性与剂量关系等)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如果供试品存在问题,安评的结果可能失去了技术评价的价值,甚至可能误导新药的后期开发。鉴于供试品检测对于新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安全性评价试验中进行供试品检测。在开展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之前,申请人向评价机构提供合格的供试品,该供试品质量符合已

2、定的质量标准(提供检验报告),其有效期满足试验周期的要求(提供前期的稳定性研究报告)。合格的供试品在给予动物之前,需要经过运输、保存、配制(混合、溶解或混悬、稀释等)、配制后保存、场内运输等过程,这些过程可能会影响供试品的稳定性。另外,样品配制后也需要分析确认配制的供试品浓度(含量)。Q2.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供试品检测适用范围?A: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建议参考该要求执行,遵从Casebycase的原则。Q3.目前用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试验的供试品质量信息提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A:供试品的重要信息

3、缺失,如制剂来源、批号、纯度、浓度、处方组成、稳定性、溶解性、有效期、保存条件,供试品浓度和含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资料和配制后供试品质量检测结果等。另外,试验样品制备工艺不成熟,可能导致不同批次的样品质量(含量、纯度、杂质、晶型等)不一致,进而影响安全性评价试验数据的准确、可靠。Q4.毒理试验申报资料中应有哪些供试品检测结果、信息?有何格式要求?A:毒理试验报告中应该含有(1)供试品的基本理化性质检验报告单:包含来源、批号、纯度、浓度、处方组成包括辅料、稳定性、溶解性、有效期、保存条件等信息。(2

4、)若供试品需经溶解后(混合、混悬、溶解)给药,应提供供试品在溶剂中的稳定性、均一性(非溶液体系)等检测报告(浓度范围需能覆盖全部毒理试验的浓度范围),以及配制后的供试品浓度分析报告。(3)针对检测供试品浓度和含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报告。报告中上述信息应完整,但在格式方面无严格要求。Q5.谁提供供试品(原料药)质量检测报告?谁提供配制后的供试品含量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资料?对照品如何要求?赋形剂作为阴性对照的要求?A:供试品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可以由申请人(含生产者)、GLP试验机构或第三方完成,

5、或由其中的一方完成后转移至另外一方进行检测;由验证方提供供试品检测方法学验证的资料。配制后的供试品浓度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资料,应由完成配制后的供试品浓度分析检测的GLP实验室提供。必要时对对照品进行分析,对照品的分析要求与供试品相同。如果对照品为上市样品,其基本理化性质等资料可以参照对照品的说明书和/或标签。如系采用特殊的赋形剂作为阴性对照,应由申请人(含生产者)提供该赋形剂质量检测报告。Q6.申请人提供的供试品质量检验报告和GLP实验室配制后的供试品检测的关系?是否应该同时需要(如果必要)?

6、A:申请人对供试品的检测是确认其符合拟定的质量标准,能够作为供试品进行毒理学试验,该质量检验报告与供试品同时提供给试验机构,以作为试验机构进行供试品分析的基础。GLP实验室开展的供试品分析是确认配制过程对稳定性的影响和配制的结果符合试验方案要求,是在配制后进行的。质量检验与供试品分析两种检测都需要。Q7.如何确保供试品和配制后供试品质量?A:影响供试品的质量包括人员、仪器设备、配制后的保存条件、包装、贮存条件等,需保证每个批次的供试品均符合同一质检标准。在进行正式毒理试验前,需对供试品的配制方法

7、、配制后的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均一性进行检测和验证。验证通过后在正式试验时需严格按照要求保存和使用(如搅拌一定时间后使用)等,同时对保存条件(温度、是否避光等)进行严格控制。涉及到供试品分析的各环节都必须遵从GLP规范。Q8.是否一定需要按GLP要求进行供试品和配制后供试品的检测?A:供试品(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检测可由申请人(含生产者)完成,但配制后供试品的检测工作必须在GLP条件下进行。Q9.为何需要进行供试品与溶剂混合物的稳定性检测?是否每次配制时都应进行供试品浓度分析?A:在首次配制前应

8、完成稳定性分析,在前期稳定研究的基础上,对配制过程和配制后可能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都应进行研究,如溶媒、浓度、搅拌方法、温度、配制后储存时间等。应在这些研究完成后确定配药的频率,否则可能因质量改变(如含量明显下降或出现大量新杂质等)导致毒性暴露不充分或出现新的毒性。无需在每次配药时均进行浓度分析。短期给药试验(如14天的试验)仅需在首次配制时检测供试品的浓度,但试验中如果伴随有TK试验,则TK给药当日的供试品也需进行浓度分析。对于长期试验(如1个月的试验),一般在首次及末次配制给药时进行供试品浓度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