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34756
大小:4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4
《七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4分)1.默写古诗文。(10分)(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写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诗句是:,。(3),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XKb1.Com(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能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前的现状美好”这一生
2、活哲理,即点明时令,又富有哲理的句子是,。(7)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2.下列各项中对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伫(zhù)立酝酿(rǎng)枯涸(hé)骇(hài)人听闻B.附和(hè)落难(nàn)看(kān)护忍俊不禁(jìn)C.诱(yòu)惑雏(chú)形收敛(liǎn)猝(zhú)然长逝D.玷(diàn)污泯(mǐn)灭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B.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C
3、.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刻不容缓的大事。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下列加点的词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撒盐空中差可拟过中不至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下车引之C.太丘舍去相委而去D.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5、学校以“唤起每一位学生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主题征集爱护绿地的宣传广告语,下列应征的广告语中,与征集主题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A、小草正在成长,需要我们的爱。B、我的美丽来自你的呵护。C、手下留情,足下留青。D、严禁践踏草坪。6.下列语境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4、,笑着,走着。(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B.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C.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D.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形容言语、动作有意思)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台隆重的节目。B.巴金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C.兰州市文明办、城管局、绿化委联合开展、策划的“我给金城添抹绿”大型爱心志愿活动,得到
5、了市民很多的响应。D.在韩国学生赵承熙制造了校园枪击惨案后,立即受到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8、周日到了,同学张力到你家一起写作业。作业完成后,张力提议到附近的网吧去打电子游戏。他说反正作业也写完了,就对父母声称到外面的小区去买学习用品,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2分)(你怎样拒绝他的提议?(40字以内)二、阅读与理解(46分)(一)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完成9——11题。(1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6、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9、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新课标第一网(1)人不知而不愠(2)思而不学则殆(3)吾日三省吾身(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翻译句子(4分)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论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学态度?它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二)阅读下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
7、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8、,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