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627934
大小:5.5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3-26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去年寒假,小明同学随父母去哈尔滨和海南岛游玩,本次节选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游玩细节和小明的一些思考小明游记今天早晨气温约为6℃,阳光明媚,我和爸爸一同去哈尔滨游玩。…可哈尔滨却是雪花纷飞,当时气温为-13℃,原来哈尔滨的冬季极为严寒,而我的家乡——金华却是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冬季温度一般也不怎么低.…为什么哈尔滨的冬季气温比金华低得多呢小明日记(一)2008年2月3晴在哈尔滨过完除夕,爸爸说带我到海南岛玩玩。飞机到达海南岛三亚市,我一下飞机,觉得好暖和,怪不得爸爸叫我不要带太多厚衣服。听当地人说,即使在
2、冬季,海南岛气温也在16℃以上。怪不得大家都说,海南是没有冬天的。小明日记(二)2008年2月7日小雨哈尔滨的冬天海南的冬天游玩了两个地方之后,我很困惑,为什么哈尔滨、金华、海南三个地方冬天的气温各不一样呢?爸爸告诉我,这是因为,这三个地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可是我不明白什么是气候?爸爸要我自己去找答案,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我吗?小明日记(三)2008年2月8日晴一、气候(Climate):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来描述这是海南岛迎接我的第一场大雨。爸爸说,因为海南岛是热
3、带气候,所以即使在冬天,也常常降雨。我突然对气候很感兴趣,所以找了好些资料,原来,气候会受到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和季风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下,这几个因素是怎么影响气候的吧。小明日记(四)2008年2月9日大雨赤道23.5023.5066.5066.50北极南极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2)、纬度位置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1)、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太阳辐射思考炎热的夏天人们一般会选择怎么样的地方去避暑呢?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去海边避暑呢?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
4、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应该控制哪些变量?水和煤油实验结论:1、水和煤油若升高相同温度,那么__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__需要吸收较多的热量。2、加热相同时间后,__升温快,_升温慢些。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4.2×103焦1千克的煤油,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2.1×103焦煤油水水水二、比热(符号:C)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下降)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1、定义2、单位焦/(千克•摄氏度)符号: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几种物质的比热水4.2×103甘油2.5×1
5、03铁,钢0.46×103酒精2.4×103砂石0.92×103铜0.39×103煤油2.1×103干泥土0.84×103水银0.14×103冰2.1×103橡胶1.7×103玻璃0.67×103单位:J/(kg·℃)不同物质的比热一般不相同,水的比热最大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水的比热比砂、土的大,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升温慢,放出同样多的热量,降温也慢。所以沿海地区温差小。读图:比较北京和吐鲁番的气温年较差。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___。夏季升温幅度较大
6、的是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吐鲁番吐鲁番海水和陆地比热不同返回小节:1、比热(C)的某种物质,在温度1℃时所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2、水的比热为__________。它表示的意义是。3、比热越大,吸收同样多的热量,升温__,放出同样多的热量,降温__。4、影响气候的因素:4.2×103焦/(千克·℃)慢慢1、纬度位置2、海陆性质单位质量升高或降低吸收或放出课堂练习1、分辨以下句子是形容天气的还是形容气候的?a、昆明四季如春;b、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4℃;c、杭州冬天气温低,夏
7、天非常炎热;d、这几天朵朵白云漂浮在蓝天上,美极了;e、受南下寒潮的影响,本市将会明显降温;f、新加坡全年气温较高,降水量很多1、分辨以下句子是形容天气的还是形容气候的?a、昆明四季如春;b、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4℃;c、杭州冬天气温低,夏天非常炎热;d、这几天朵朵白云漂浮在蓝天上,美极了;e、受南下寒潮的影响,本市将会明显降温f、新加坡全年气温较高,降水量很多2、铝的比热为0.88×103焦/(千克·℃),它表示的意义是()A.1千克的铝吸收的热量是0.88X103焦B.0.88×103千克的铝,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
8、1焦C.铝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0.88×103焦/(千克·℃)D.1千克的铝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是0.88X103焦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