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碳氮循环.ppt

生态学,碳氮循环.ppt

ID:51560138

大小:13.47 MB

页数:64页

时间:2020-03-23

生态学,碳氮循环.ppt_第1页
生态学,碳氮循环.ppt_第2页
生态学,碳氮循环.ppt_第3页
生态学,碳氮循环.ppt_第4页
生态学,碳氮循环.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学,碳氮循环.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太岳山油松林土壤碳氮动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汪金松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1.185.3143.37TgNa-1GomeSatelliteSciamachySatellite(adaptedfromSchimeletal.,1995)TheWorld'sCarbonReservoirsReservoirSize(GtC)Atmosphere750Forests610Soils1580Surfaceocean1020Deepocean38,100FossilfuelsCoal4,000Oil500Naturalgas500Totalfossilf

2、uel5,000影响土壤碳库变化的主要途径土壤中氮素转换过程揭示土壤碳氮动态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特征和机制,寻求太岳山油松林“N饱和点”临界点;为推动氮沉降对碳循环影响和碳氮相互作用机理模型的建立等提供依据;为提高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和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初步结果实验样地的布置;模拟氮沉降试验;油松林土壤不同层次理化性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主要树种新生叶比叶面积、养分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不同组分土壤呼吸动

3、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主要氮素转换过程的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氮沉降对油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的影响。高氮中氮低氮对照HN(150kgNhm-2yr-1)MN(100kgNhm-2yr-1)LN(50kgNhm-2yr-1)CK(0kgNhm-2yr-1)N36°41′42.7″E112°04′45.7″N36°40′52.2″E112°05′51.5″表1:油松人工林不同氮处理样地的主要林分和立地特征本底值Tab1:Backgroundvaluesofthestandandsitecharacteristicsindi

4、fferentnitrogentreatmentsplotsofartificialPinustabulaeformisforest处理水平林分特征立地特征林龄(a)密度(株·hm-2)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平均坡度(°)海拔(m)土壤容重(g·cm-3)土壤PHCK75125817.813.11915891.287.37LN75122521.213.81515891.237.47MN75129220.211.61915891.257.68HN75125820.512.41815891.267.74表2:油松天然林不同氮处理样地的

5、主要林分和立地特征本底值Tab1:BackgroundvaluesofthestandandsitecharacteristicsindifferentnitrogentreatmentsplotsofnaturalPinustabulaeformisforest处理水平林分特征立地特征林龄(a)密度(株·hm-2)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平均坡度(°)海拔(m)土壤容重(g·cm-3)土壤PHCK90126713.907.72416801.247.12LN90156710.647.82116801.277.13MN90120813

6、.497.42516801.277.19HN90122513.389.02316801.267.28实验样地的布置;模拟氮沉降试验;油松林土壤不同层次理化性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主要树种新生叶比叶面积、养分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不同组分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主要氮素转换过程的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氮沉降对油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的影响。实验样地的布置;模拟氮沉降试验;油松林土壤不同层次理化性质对模拟氮沉降

7、的响应;油松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主要树种新生叶比叶面积、养分含量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油松林不同组分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主要氮素转换过程的动态特征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氮沉降对油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第一次取样时间为2009年7月初即模拟氮沉降处理前;第二次取样时间为2010年7月,还处于模拟氮沉降实验初期,此时取样有利于清楚地了解氮沉降初期土壤的变化;第三次取样时间为2011年7月,此时模拟氮沉降实验已进行两年,氮沉降对土壤的影响已有

8、比较明显的表现。测量土壤的容重、PH、全N、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阳离子Mg2+、Ca2+、K+、N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取样时按“S”形取样法分0-20c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