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高三数学寒假作业外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届高三数学综合练习(六)姓名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若集合,则A∩B=.1、(1,+)2.“”是“”的 条件.2.充分而不必要条件3.复数满足是虚数单位),则最大值为 .3、64.已知向量,,若,则实数= .4.2体重5055606570750.03750.01255.为了了解高三学生的身体状况.抽取了部分男生的体重,将所得的数据整理后,画出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的前3个小组的频率之比为1︰2︰3,第2小组的频数为12,则抽取的男生人数是 .5.486.
2、设、满足条件,则的最小值 .6.47.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若,则输出的.7.8.设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则;②若相交且不垂直,则不垂直;③若,则n⊥;④若,则.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 .④9.设x、y均为正实数,且,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最小时圆的标准方程为.9.10.设奇函数在上为增函数,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学科网.10、11.已知则当取得最小值时,椭圆的离心率是_________.11、12.设函数,方程f(x)=x+a有且只有两不相等实数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12.13.已知
3、为圆: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弦,垂足为,则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3、5【解】设圆心到的距离分别为,则.四边形的面积14.植树节某班20名同学在一段直线公路一侧植树,每人植一棵,相邻两棵树相距10米.开始时需将树苗集中放置在某一树坑旁边,使每位同学从各自树坑出发前来领取树苗往返所走的路程总和最小,这个最小值为(米).14、2000【解】设树苗放在第个树坑旁边(如图),12……1920那么各个树坑到第i个树坑距离的和是,所以当或时,的值最小,最小值是1000,所以往返路程的最小值是2000米.二、解答题:(本大题6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4、、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已知向量(Ⅰ)求.(Ⅱ)若,且的值.15.(Ⅰ)解:,(1分)(3分)(4分)(7分)(Ⅱ)解:(8分)由得(9分)由得(10分)(12分)(14分)16.已知等腰梯形中,为边上一点,且,将沿折起,使学科网(1)求证:学科网(2)求证:学科网学科网16、(1)证明:(2)证明:在梯形中易证又又17.已知圆O:x2+y2=1和定点A(2,1),由圆O外一点P(a,b)向圆O引切线PQ,切点为Q,且满足
5、PQ
6、=
7、PA
8、.(1)求实数a,b间满足的关系.(2)求线段PQ长的最小值.(3)若以P为圆心所作的圆P与圆O有公
9、共点,试求半径取最小值时圆P的方程.17、解:(1)连为切点,,由勾股定理有又由已知,故.即:.化简得实数a、b间满足的等量关系为:.(3分)(2)由,得.=.故当时,即线段PQ长的最小值为(7分)(3)设P的半径为,P与O有公共点,O的半径为1,即且.而,故当时,此时,,.得半径取最小值时P的方程为.(12分)18、徐州、苏州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货车从徐州匀速行驶到苏州,规定速度不得超过100千米/小时.已知货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01;固定部分
10、为a元(a>0).(1)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18解:(1)依题意知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所用时间为,全程运输成本为故所求函数及其定义域为(2)依题意知a,v都为正数,故有当且仅当.即时上式中等号成立(1)若,即时则当时,全程运输成本y最小.10分(2)若,即时,则当时,有.。也即当v=100时,全程运输成本y最小.综上知,为使全程运输成本y最小,当时行驶速度应为千米/时;当时行驶速度应为v=100千米/时。19、数列的首项,前n项和
11、Sn与an之间满足(1)求证: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存在正数k,使对一切都成立,求k的最大值.解:(1)证明:∵∴,∴,∴∴,数列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6分)(2)由(1)知∴∴设,则∴上递增,要使恒成立,只需∵∴20.设函数(其中)的图象在处的切线与直线y=-5x+12平行.(1)求的值;(2)求函数在区间[0,1]的最小值;(3)若,,,且,试根据上述(1)、(2)的结论证明:.20.解:(1)因为,所以解得m=-1或m=-7(舍),即m=-1(2)由,解得列表如下:x0(0,)(,1)1-+f(x)2↘↗2所以函数在区间
12、[0,1]的最小值为(3)因为由(2)知,当x∈[0,1]时,,所以,所以当,,,且时,,,,所以又因为,所以故(当且仅当时取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