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542147
大小:213.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2
《综合素质复习资料整合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
2、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是当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3、。素质教育是终身的。素质教育的产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素质教育的发展: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进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
4、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①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②促进心理的成熟化;③造就平等公民;④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⑦培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面向全体,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①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②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③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④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本普及九
5、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梳理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最后要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素质教育并不否认人的差异,不否认受教育者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第二节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
6、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学生观,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2.学生是发展的人;3.学生
7、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