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

ID:51504264

大小:963.3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25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_第1页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_第2页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_第3页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_第4页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8卷第2期地震地质Vo1.38.No.22016年6月SEISM0L0GYANDGE0L0GYJun.,2016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9江西九江一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罗丽吕坚曾文敬汤兰荣(江西省地震局,南昌330039)摘要选取江西九江一瑞昌5.7地震序列2005年11月26日至2006年6月30日228次M≥1.0的地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Hypodd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获得224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水平方向上为0.

2、5km左右,垂直方向上<2km。重定位后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震中在NW和NE2个方向展布,其中又以NW向条带地震居多。结合几个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展布方向和震区的构造背景,我们推断NW向断裂错动产生了M5.7主震,在右旋兼逆推过程中触发NE向断裂,产生了M4.8最大余震。NE向断裂的地震活动经过短时间应力调整后进入相对平静期,之后则是NW向断裂在长时间的应力释放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余震。5.7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W向的洋鸡山一武山一通江岭隐伏断裂,而M4.8最大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NE向的刘家一范家铺一城门

3、山断裂。关键词九江一瑞昌地震Hypodd方法波形互相关发震构造中图分类号:P3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16)02—342—10O引言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发生了M5.7地震(简称为江西九江一瑞昌地震),此次地震是华东、华中地区近30a来最强烈的1次地震。由于震区附近的断裂构造发育,襄樊一广济断裂带与郯城一庐江断裂带均可能往此延伸,而微观震中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瑞昌盆地内,地震造成的破坏明显受到局部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给发震构造的认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于本次地震的发震

4、构造和地震成因,有些研究认为与襄樊一广济断裂带有关,发震构造为瑞昌盆地下方的NW向隐伏断裂(杨中书等,2007;吕坚等,2008;陈学忠等,2008);有些研究认为与郯城一庐江断裂带有关,发震构造为瑞昌盆地北缘的NE向断裂或者有NW向隐伏断裂参与(卢福水等,2006;李传友等,2008),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致的认识,给震例总结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精确的震源位置可为判定发震构造提供重要参考。目前中国地震观测报告的震源位置通常采用的是绝对定位方法,主要依据P波和S波的到时与到时差来确定,定位误差达数千米甚至更大。在假定台站布局足够合理的前提

5、下,地震定位精度主要受计算走时的速度模型以[收稿日期]2015—01—15收稿,2016—02—29改回。[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2027)资助。通讯作者:吕坚,高级工程师,E—mail:Lvjian8438@163.tom。2期罗丽等:江西九江一瑞昌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发震构造再研究343及震相到时读数的准确性影响。与绝对地震定位相比,Hypodd方法受未知的三维速度结构影响较小,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地震间的相对位置,而波形互相关技术的使用可以获取更准确的到时数据(黄媛,2008),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大幅度提高地震定

6、位的精度。近年来,该方法在国内外已有广泛应用,针对发震构造的研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Haukssoneta1.,2005;Waldhausereta1.,2008;吕鹏等,2011;汪锐等,2013;黄浩等,2014)。九江一瑞昌5.7地震后,已有一些研究(吕坚等,2007;杨中书等,2007)利用震相的走时差数据进行了部分余震序列的Hypodd方法定位,但这些研究没有充分利用积累的流动台网资料(当时湖北局架设的3个流动台未接入江西台网中心),也没有分析更为可靠的波形互相关双差数据,对于研究1个中强地震的破裂特征、描绘发震构造特别是隐伏断层

7、的分布而言定位精度相对有限。因此,非常有必要全面整合九江一瑞昌地震序列的观测记录,在使用震相走时差数据的基础上,增加波形互相关双差数据约束,进一步提高九江一瑞昌地震序列的定位精度。本文重新整合了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的波形数据,在全面分析震相记录和绝对定位的基础上,引入波形互相关技术,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Hypodd方法对2005年九江一瑞昌。5.7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以对现有结果进行比较和补充,同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探讨其发震构造。1Hypodd方法重新定位1.1算法原理Waldhauser等(2000)提出了Hypodd方法,该方法利

8、用信号的走时差反演震源位置,能够有效地消除震源至台站的共同传播路径效应,对地壳速度模型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对于同一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事件i和,Hypodd定义为dr=(t一)一(t一)(1)事件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