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464563
大小:1.31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3-2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目标:1。分析生物膜探索历程,你受到什么启示?2。掌握生物膜的结构。3。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体现在哪?想一想?如果让你制作一个细胞模型,作为细胞膜的材料有三种: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认为哪种材料最好?为什么?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实验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溶于脂质的物质细胞膜提出假说
2、: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实验: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经过特殊处理使细胞发生溶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又称血影).时间:20世纪初实验二进行实验结论: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化学分析: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亲水头部疏水尾部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实验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
3、铺成单层分子。现象:发现展开层后的脂质单层面积是红细胞的表面积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提出问题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得出结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组成实验四时间:1959年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现象: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1959年罗伯特森单位膜模型罗伯特森认为: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组成的静态的“三夹板”“三明治”式结构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提出问题单位
4、膜结构有什么缺陷进行实验: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融合40分钟后荧光均匀诱导融合人细胞鼠细胞荧光标记40分钟后37摄氏度作出假设:细胞膜是能够流动的。实验五问题(1)该实验表明什么?结构特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2)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能列举哪些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①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②变形虫的伪足运动现象;③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过程;④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实验六时间:1972年人物: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
5、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 不是静止的。2.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液体,具有流动性。3.蛋白质分子有镶在表面、嵌入、贯穿三种, 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1.磷脂双分子层2.蛋白质分子(1)分布:镶嵌嵌入贯穿(2)功能:载体3.糖类(1)糖蛋白(糖被)保护润滑识别免疫血型决定(2)糖脂蛋白质分子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多糖膜的基本支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小结一。生物膜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
6、0世纪初分离哺乳动物红细胞的膜结论: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磷脂单分子层面积膜面积2倍结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边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电子显微观察结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统一结构5。1970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二生物膜的结构1.磷脂双分子层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1)分布:镶嵌嵌入贯穿(2)功能:载体3.糖类(1)糖蛋白(糖被)保护润滑识别免疫血型决定(2)糖脂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保证了细胞的物质
7、运输、运动、变形、分裂、融合等生命活动的进行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C2.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糖蛋白B磷脂C脂肪D核酸A一层膜有层磷脂分子层,有层磷脂双分子层213.一分子O2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内,共穿越过的生物膜层数和磷脂分子层数分别是(
8、)()A。4、8B。5、12C。6、12D。6、14叶绿体线粒体CTheen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