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

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

ID:51298842

大小:12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1

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1页
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2页
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3页
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4页
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坪顶旧聚落的形成与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坪頂舊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一、大坪頂的自然環境大坪頂在明鄭時期,仍呈蠻荒未闢之地,草深沒脛,藤纏樹盤,鳥飛獸疋,虫蛇出沒。嶺上林木茂盛,嶺下沃野千里,可獵可耕,無慮柴米之缺。嶺下屬今日小港區山明里之地,在初墾時期,爲山豬群棲的景觀,中鋼公司所屬的鳳宮电北方,當時爲野林草叢,鹿群常出沒其間。1.地質:大坪頂地區的地層由老而新依序爲坪頂層、鳳山石灰岩、台地礫石層、沖積厨。坪頂層包含兩種主要不同的岩性,一以砂、礫爲主,另一以厚層泥岩爲主。砂、礫等較粗顆粒物質於睦相環境沈積,泥岩、粉砂等細粒物質於海相環境沈積,今根據沈積環境的差異,將兩種主要不

2、同的岩性劃分爲高松段及新厝段。鳳山石灰岩分布於本區南部。大坪頂台地之台地堆積物以細粒砂土爲主,礫之含量較少。2.地形:大坪頂位於煦山丘陵大坪頂台地上,鳳山丘陵屬阿里山尾閭的南端,最高一四一公尺,鳳山水庫即位於本區。爲配合大高雄地區工商業發展,人口集中,水的需求迫切,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於高雄縣林園鄕鳳山南麓、高雄市小港區東南方建鳳山淨水場及水原。69年5月實成淨水場供水,主要水源分別抽取東港溪的地面水及高屏溪的伏流水。並配合大高雄地區工業用水及民生用水分開計畫,業於83年11月專供工業用水。鳳山水庫工程於69年7月開工,74年1月啓用,水

3、庫容量近830萬噸,水爛墻體分鳳山主墻及二橋副墻。由於水源來自東港溪、高屏溪,原水常年受畜牧污染,家庭廢水及匸業廢水污染,導致處理上倍曾困擾。3.氣候:高雄的雨季自每年五月至九月,乾季則爲十月至次年四月。本區六月雨量較多爲梅雨期,八月則爲颱風雨及雷雨,平均年南量爲1414mm。高雄的平均氣溫約23〜24度左右。一月爲最低溫,七月爲最高溫。夏半年大坪頂比市區爲涼,冬半年則比市區爲冷。高雄氣象站及高雄航空站各月及全年平均氣溫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高雄氣象站18.219.221.824.827.128.0

4、28.628.027.625.923.019.824.3高雄航空站17.418.820.824.326.627.628.027.427.125.321.819.023.7相差0.80.41.00.50.50.40.60.60.50.61.20.80.5高雄氣象站紀錄:1956~1985高雄航空站紀錄:1969~1981二、大坪頂的人文景觀1.歷史沿革:小港在荷據時期已經開發,荷蘭人建紅毛港,使之與安平港成爲倚角之勢。明鄭時期屬萬年縣,爲阈姓爺鄭成功部將吳燕山所墾拓。清朝時代先後隸屬於鳳I【I縣鳳山莊、鳳山里,其後又分爲鳳山上、下二里。

5、日據時期因地方行政區域迭經史張,先後隸屬於鳳山支廳、鳳山出張所、鳳山辦務署、打狗辦務署、鳳山廳打狗支廳及高雄卅鳳山郡小港庄。民阈二十九年,小港庄轄有小港(港仔境)、二苓、大人宮、店仔後、鹽水港、中林子、鳳鼻頭、大林蒲、紅毛港、中大曆、空地仔、荊蔥腳、中廓、大坪頂、二橋等十五個部落。民阈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將所有街庄改爲鄉鎭,小港鄕隸屬高雄縣。民阈六十八年七月一口高雄市政制爲直轄市,小港鄉由高雄縣歸倂高雄市並改爲小港區。大坪頂先民隨鄭成功渡台後,深入山區砍伐山林,首先落腳於大坪頂庄的西南方下廓之處。(今屬小港區坪頂里,地勢低窪,容易積水成

6、災,現已成爲鳳山水庫用地)。由於該地地勢低,容易發生水災,余姓住民乃遷居於東北角的斜坡上,即後厝路一帶,隨後謝、陳兩姓也從下廓遷至;荊蔥腳的梁東龍、深東鳳兩兄弟亦遷入大坪里大房路的崎仔頭,崎仔頭乃山坡盡頭,背後入山,均屬平坦之地,故梁氏族人後又遷居於大坪頂。1.血緣聚落:大坪頂由歴史沿革可看出,早期居民以余、謝、陳、梁四姓人家爲主,發展至今,則以梁姓族人最有特色。在大坪頂798戶人家中,梁姓居民便有412戶,約占全聚落的二分之一強。大坪頂梁氏族人,原籍福建泉州南安鳳坡鄉,祖先探行公於清康熙42年(西元1703年)率其了由泉州渡海來台,

7、暫居台南。後爲覓尋定居之地,探得陂頭街(今鳳山市)東郊之山嶺形似鳳凰展翅,嶺上林木茂盛,嶺下沃野千里,足以開拓爲子孫萬世之業,因而舉家南遷,先墾殖於嶺下,後又居於嶺上,因嶺上地勢平坦,乃名爲大坪頂。梁氏祖先來拓墾之前,大坪頂早有余姓族人-戶定居於後厝一隅,但仍呈蠻荒未闢之地,梁氏祖先聃手AS足,披荆斬棘,削平山巒,掘池蓄水,分房設居,劃地耕耘,以嶺之西北爲住宅區,以南嶺及東嶺爲田園,嶺下則闢爲水田。嶺北所居依地勢之高低長幼之年序,使大房居崎仔頭(今大坪里大房路一帶,地勢較高),二房居舖口(今大潭路、後厝路交會處,昔有一店鋪,之前稱舖口

8、),三房居舖巷(店鋪之後稱之),四房及五房居薊蔥腳(今高松)。各房祖厝皆以梅鏡堂名之(梁家祖先梁客家在810年前是泉州狀元,其家梅鏡使香氣,故稱梅鏡堂)。各房居處以路相隔,條理井然,各家前後以巷相通,往來稱便。後世雖因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