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293909
大小:11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0
《课堂观察记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观察记录1学;数学年级捞S?人教2消元解二元-次方程组级版本题观察视角一、教什么观察者:明勇观察班级:竹溪县初屮数学班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明确,恰当。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分层次,有难到易。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建立了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木质?体现了学科特点和本质。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
2、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了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补充视点:教学改进建议:老师有的问题问的太早,学生白主学习的时间少,只有让所有学生充分练习了,才能冋答老师的问题,一两个学生冋答出来,其他学生不一定会回答。课堂观察记录2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用数数策略解决问题观察视角二、怎么教观察者:明勇观察班级:八年级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屮的问题?可以,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2.以学定教: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可以
3、,学生己有一定的数数经验,教师组织教学应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突出重点,化解难点。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效提问的次数?启发式提问相对多,无效提问也有不少。4.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为?教师的示范操作比较规范,但在操作微机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控制。5.变式训练:能否分层设计变式训练题?从组织教学來看,教师安排的数数教学从内容编排上有分层变式训练。6.当堂检测: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当堂检测主要侧匝前面的教学,也能及时反馈,后面的巩固与拓展略嫌不足。7•平衡教学:能否将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
4、学相结合?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并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意义接受式教学,师生互动较好。补充视点:怎么教是为了学生怎么更好的学习,本课教师的确做到了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数数的策略來解决问题与其认知特点结合起來,但是巩固新知方面尤显不足。教学改进建议:木课教学教师教态亲和自然,语言很有感染力,能面向全体学生,M视学法指导,也要与现场教学中的可利用资源结合,通过设计科学的巩固拓展实践(练习)提升学生的数数策略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观察记录3学数学年八年级教材人教版课_元一科级版木题次组方稈观察视角三、怎么学观察者:明
5、勇观察班级:八年级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指导预习:是否布置学生预习和思考练习,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课前是否预习没有体现,教师在课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次数较多。2.学思结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并主动发现、提出问题?两个学生演板后,教师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换一种解法?即不变形方程①,而改为变形方程②呢?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维3.合作学习:形式、次数,是否有效组织、汇报交流、点拨指导?有少議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4.聆听心声:教师能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然后灵活积极地冋应?教师能聆听学生不同意见,能灵活积极地回应作
6、答,并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5.情境导入: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木节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上节知识,并问:原來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方法有什么局限性?学生就指出列表法麻烦,从而自然引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必要性。6.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学生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课内作业是出示两个方程组,让两个学生演板,其他学生在下面作题,然后教师依据情况及时指导。7.学法指导:学生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冋答都能抓住要领,授课中教师能
7、根据情况及时归纳小结。在最后的小结屮,先让学生总结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即化“二元”为“一元”、化“未知”为“己知”,然后问:你能用这种思想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吗?学生冋答:可以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或多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点说明了学生理解了“消元”的思想,并能举一反三、拓展运用补充视点:教学改进建议:教师应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展示、汇报交流,发现学生学习屮存在的问题,适时讲解、释疑答难。课堂观察记录4学数学年八年级教材人教版课用数数科级版本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察视角四、学得如
8、何好观察者:明勇观察班级:竹溪县初中数学班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目标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检杳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当堂检测检杳预期教学目标已达成。2.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所获。3•特殊需要:是否能了解、满足学生的特殊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