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87834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9
《如何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和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不同,它更偏重的是一种素质的培养。”7月22日至23日,第四届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教授杨英锐、《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教材作者董毓,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汕头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专家与会,围绕如何推动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进行研讨。 批判性思维教育应作为一种素质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国民必需的素质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提出,若想培养创造知识的学生,应扩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以创新为导向的批判性思维教育
2、,除了现有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中所包括的论证逻辑部分,还应该扩大范围,一方面包括品德和技能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技能中,还应该包括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学术认识创造的素质内容,比如信息分析能力,具体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思考能力等。“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必然需要这样的素质能力,而中国学生尤其缺乏它们。基本素质的缺乏就好像细胞没有活性,那机体还会强壮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培育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来工作。” 一般来说,素质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壮虎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也应该体现在整个教学中。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转向素质教育,也因
3、为受传统的影响,我们的思维习惯特别缺少理性,所以需要一门专门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所以千万不能将之异化为传授某种必要的逻辑知识的公共课,而是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所体现,要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有较大的区别,更应该提倡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而且还需要有独立于课程教学的测试。 批判性思维教育重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自主性” 在开展批判性教育时应采取怎样的有效方式?多名专家纷纷表示,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而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创新教育
4、不是奢侈品,创新教育更不能只限于重点大学和优秀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因此,让学生自由发展比因材施教更重要,问题视野比知识视野更重要。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有批判性思维,在思想和教育方法上要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有“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以学生为本,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多样化人才的根本途径。 “批判性思维并非理论性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用批判性思维教批判性思维,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更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淮芳老师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自己的体会:通过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式上可采取学生讨论,教师与学生讨论,教师
5、之间讨论、学生参与,等等。课堂上教师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或由学生就一个主题自主设置问题,充分感受如何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回答该提问,从而进一步运用批判性思维。在“教师讨论”教学中,通过邀请多位教师对同一话题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的理解,能让学生知道学术研究并非一家之言,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并且在选择过程中让他们感受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副教授于海琴认为,当前大学教学面临的危机是,课堂缺乏吸引力,逃课、玩手机,教学效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知识论”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忽视学生对知识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探讨
6、。她指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在教学目标上以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知识为目标,而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标。引导学生不仅仅了解现在的知识是什么,还要追寻知识产生的经验基础、方法和逻辑过程。 用批判性思维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在香港城市大学“三创、三新、三动、三力”(3333)课程大纲中,创造、创新、再创业(即“三创”)三个阶段对应具体的结果和期待:新想法、新产品和新企业(即“三新”),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动脑思考、动手参与和动脚走向社会(即“三动”),不同阶段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能力,即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领导能力(“三力”)。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学系孙洪义博士介绍,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批判性思维作为
7、贯穿始终的思维方式,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南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部的李蜜老师介绍,南开大学设计并实施了“伯苓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实验项目,研究包括教师能否突破学界对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争议,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培养融合在一门课里;教师在设计课程大纲时,统一高标准的教学架构与可实现的细化目标、平衡教师的课堂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主动适应未来。四年多的试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