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

ID:51113570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8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_第1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_第2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_第3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_第4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第三课注意点: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自读、自评文中的精彩描写,感受大师的风采和人格魅力,领悟文章简练而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教学目标(三维):(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梁启超的资料和相关知识,;(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学习运用诵读、

2、评点阅读散文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习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的写法。(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旁注评点的阅读方法,准确地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三处韵文,体察任公先生演讲中表现出的情感,从而感知其爱国情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阅读、点拨法、旁注评点、交流借鉴教具准备:PPT课件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自主阅读法、旁注评点法教学流程:1.课前预习(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了

3、解课文内容。(2)通过书籍或网络搜集一些有关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他涉及到的事件,以及相关文学作品。(3)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查找《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资料。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引用名人作品作为导语。.下载可编辑...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中华民族处于积贫积弱、饱受凌辱之际,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地寄希望于青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

4、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话语出自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一文,它的作者是谁呢?(学生答梁启超)对!他就是梁启超,即梁任公,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梁启超!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导语直接过渡到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请同学们介绍关于梁启超的资料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事件的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PPT显示名片,打出梁启超的个人档案。然后对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梳理:戊戌、叱咤、莅临、迥异、箜篌、酣畅、蓟北4.初读感知,走近大师通读全文,请学生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提问:作为学生,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找出

5、来。教师总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5.研究示例,讲授方法,能力提高作者梁实秋有幸聆听到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并作出了“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评价,而我们只能依靠这篇文章遥想梁任公先生的风采了。请同学们看“研讨与练习”一示例的作旁注的阅读方法,就从文中的一两句话看出了先生某一方面的性格和修养,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文章呢?让学生看示例,并拓展延伸评点的阅读方法(1)选取细节———写了什么(2)运用方法———如何写的(3)内涵挖掘及作用评价———写的怎么样(4)简洁表达然后继续引导:写人写事有很方面,肖像、语言、

6、动作、神情等,有正面也有侧面。教师范例:“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梁任公先生与其他莅校讲话的“显宦”、“人物”人作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间接说明了他的演讲给学生们带来的感动以及他的文采。然后请学生模仿示例,参考评点阅读的方法,再次阅读文章,选取自己比较喜欢或者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几处文字进行旁注。(大约用10分钟,期间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查看并做指导)6.展示交流,借鉴补充,教师点拨由教师引导,按照段落顺序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旁注评点的成果。有的学生可能有

7、补充意见,有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注意鼓励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总结。这一环节,重在彰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自主运用旁注法阅读课文,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教师的引导重在纠偏拨误,了解旁注要求。明确:第一段:侧面描写第二段:办事认真,书法好.下载可编辑...第三段:外貌、风采第四段:开场白,幽默,语言特点第五段:讲古诗《箜篌引》,学生可能不理解,也不明白为何作者会有“哀从中来”的感受。此时教师点拨,让学生将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课文中所引《箜篌引》,最早

8、见于东汉时蔡邕的《琴操》。其中,《箜篌引》产生的背景有较完整的记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通“櫂”,意为“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则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