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112809
大小:7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09
《灵捷制造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灵捷制造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最新发展随着21世纪的临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开始制订旨在提高自己国家在未来世界中竞争地位、培养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计划,如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计划(TMS)、韩国的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G-7计划、德国的2000计划、美国的先进制造计划(AMT).国家关键技术计划以及灵捷制造(AgileManufactring)等等。其屮尤其以灵捷制造最为著名。有人认为灵捷制造是现代制造范式的新发展,有人则将其界定为21的生活和管理战略,并认为这将产生一种新的工业秩序。本文只将其作为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最
2、新发展进行评介。一、灵捷制造模式的产生背景本世纪20年代福特(HenryFord)开创的、应用于底特津汽车厂屮的流水线生产,即大量生产模式,相对于单件小批生产模式,能迅速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在30-50年代得以迅速推广和发展,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近来,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已普遍向高层次发展,于是人们认识到,生产管理应追求多品种、适应性、对消费者需求迅速反应的目标。以多品种、灵活、适用性为目标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举。从本世纪50年
3、代苏联最早提出成组技术(GT)以后,世界各国针对大量生产模式的不足,对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了众多创新,包括准时生产制(JIT〉IT)、制造资源计划(MRPII)、最优生产技术(OPT)、精益生产(IF)、灵捷制造等。灵捷制造模式最初是199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和李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的艾柯卡(Iacocca)研究所共同提出的。1991年11月艾柯卡研究所正式出版了《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标志着灵捷制造战略的诞生。由灵捷制造战略引伸出的生产管理模式即灵捷制造模式,综合了JTT.MRPTT及
4、LP等先地进的生产管理模式的优点,能系统全面地满足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多品种、迅速及时、动态适应、极高柔性等现在看来难以由一个统一生产系统来实现的生产管理目标要求,因而代表着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最新发展。二、灵捷制造模式的涵义和特点在灵捷制造中,“灵捷”是强调企业对市场的灵活、迅速及吋的动态适应。灵捷制造被定义为i种以柔性生产技术和动态组织结构为特点,以高索质与协同良好的工作人员为核心,采用企业间网络技术从而形成快速适应市场的社会化制造体系。作为一种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的灵捷制造则可以认为是基于以信息技术和柔性智能技术为
5、主导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柔性化、虚拟化、动态化的组织结构,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能全面满足现代生产管理目标要求,尤其是对市场具有很好的动态适应性和生产管理模式,与JIT、LP和MRPII等本世纪末的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相比,灵捷制造更具有灵敏、快捷的反应能力。具体而言,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具有如下儿方面特点:1.市场方面。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灵敏,变一般的市场导向为消费者参与的市场导向。灵捷制造能灵活快速地提供丰富的品种、任意的批量、高性能、高质量、顾客十分满意的产品。2.生产方面。以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特征的先进
6、制造技术为支撑,建立完全以市场导向、按市场需求任意批量而快速灵活制造产品、实行并行工程、能支持顾客参与生产的灵捷生产系统。该系统既能实行多品种变批量,而且还是无损耗的精益生产和绿色无污染制造。3.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积极开发、利用计算机过程模拟技术和并行工程的组织形式,既可实现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任意组合,从而极大丰富品种,乂能极大地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加T制造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从而保证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4.企业组织方面。以企业内部组织的柔性化和企业间组织的动态联盟为其组织牲,虚拟企业是其理想形式,但不一定是
7、必需形式。灵捷制造企业的组织既能保证企业内部信息达到瞬时沟通,乂能保证迅速抓住企业外部的市场做出灵敏反应。5.企业管理方面。以灵活的管理方式达到组织、人员与技术的有效集成,尤其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理念上要具有创新和合作的突出意识,在管理方法上重视全过程的管理。6.社会方面。消除地域和时差的限制,充分合理利用全社会资源,尤其强调环保、节能,进行绿色制造,保持良好的社区关系和社会形象。三、灵捷制造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灵捷制造战略提出以后,得到了美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广泛响应,成立了大量的
8、专业灵捷制造研究院、所及小组,诸多企业也纷纷尝试。到1995年前已收集到百余项成功实施灵捷制造的事例。如美国施乐(Xerox)公司通过引入灵捷制造,培养了竞争优势,战胜了H本的儿家竞争者,重新夺回了70年代末推动的复印机市场;乂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所属的子公司数字数据系统公司(ADDS),在80年代初为了降低成本而将其制造活动移到台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