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14-《野草》的“解构”倾向.doc

教学素材D3-L14-《野草》的“解构”倾向.doc

ID:51107416

大小:3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8

教学素材D3-L14-《野草》的“解构”倾向.doc_第1页
教学素材D3-L14-《野草》的“解构”倾向.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D3-L14-《野草》的“解构”倾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库第14课《野草》的“解构”倾向翻开《野草》,我们会看到里面有许多成对的概念或意象符号,像希望/绝望、生/死、爱/憎、过去/未来、有/无、地狱/天国、形/影、沉默/言说等,它们在《墓碣文》、《希望》、《影的告别》或《过客》等诗篇中或同时并置或星散在文本之中。通常这类成对的符号都是有等级的,一个为本,另一个为末,本末对立,本优于末,末臣服于本,像“形与影”,“形”就是本,“影”就是末。深究起来,这种二元对立结构之所以能够形成,其深层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人们总要为世界设定一个由语言表达的最终本源,一种语言文字与其语义最终合二为一而不可再

2、分的“罗各斯”或“终极能指”。这个本源所以是理念、元始、终结、势能、实在(本质、存在、实质、主体)、真实、超验性、知觉或良知、上帝、人、理性等。正是由这个本源出发,人们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认范畴。但随着阅读的展开,我们发现,这些符号通常具有的等级关系被艺术化地消解了,臣服的一元获得了“自由”,但获得了“自由”的符号却并没有获得确定的意义,而恰恰成为了意义模糊不清、无所依傍的碎片。这就是解构思维的表现。解构与建构的矛盾贯穿《野草》的始末,从思维方式角度看,由解构向建构、无向有的转换几乎是成为每篇作品的结构模式。但由于解构和建构的对象、侧重点、思维重心等方面的差异,这一结构

3、模式还是表现出了许多变数。……在这种解构方法中,前一个意象出现后随即被后一个意象的意义所抵抗和消解,同时后一意象也被前一意象所抵抗和消解。这也就是解构主义所推崇的方法:一边书写,一边擦涂。在并置意象中,任何一方都难以作为价值中心将对方统一到自己的逻辑框架中,而建构起价值体系。虽然《野草》的许多文本都表现出了解构主义倾向,但就整体来看,《野草》仍然是现代主义文本。现代主义和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解构主义都看到了生命和世界的“虚无”和传统认识论的困境,但现代主义是取一种背负着“希望”来反抗的姿态,主张有所选择,希求对生命的拯救和诗意的复归;而解构主义则将现代主义的“否定”推到

4、了极端,彻底地消解本体论和认识论,即消解认识的明晰性、意义的确定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和对最终真理拥护。它终止了一切诗意唤神的本性,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了精神的荒漠和不确定的平面。然而《野草》在解构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建构。这或许与鲁迅的社会关怀有关,因为他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向:“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有。”心这种情怀也应是我们该尊重的。选自杨学民、靳新来《论鲁迅〈野草〉的解构主义倾向》,《江淮论坛》2004年第1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