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doc

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doc

ID:51077017

大小:6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9

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doc_第1页
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doc_第2页
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孩子的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其身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倘若让家长一一道來,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孩子真的有这么多问题吗?让我们来看看,问题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乂是怎样变大的——一、没问题变有问题。1973年,美国一家心理研究所进行过一个实验:8位心理学教授与学者,分头去了相隔很远的两家医院,都声称自己“幻听”严重,结果无•例外地被当作精神分裂症关进了医院。住院之后,他们的正常表现被医生看成是反常行为:写作被视为“写作行为”,按时作息被视为“嗜睡行为”,发脾气被视为“癫狂行为”,耍求出院被视为“妄想行为”o这个“假病人真医生”的实验说

2、明了:“病人”其实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医生。联想到家庭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有问题的“医生”(家长)比比皆是。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的问题,在她们的表述中,孩子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做作业慢,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兴趣,粗心马虎,调皮捣蛋,好动贪玩,不听话,逆反心强,不服从管教……遇到这样的家长,我常常先请他列出两倍于缺点的优点上来。有个家长想了想说,我的孩子实在没有优点!往往,认为孩子没优点或很少优点的家长,本身就是对孩子严耍求高期望的苛求心态,有不容孩子出错的完美心理。举一例,四岁的孩子调皮好动,本身就不是什么问题,孩子正在生长发育中,生命赋

3、予了孩子需耍通过运动、活动来释放自身能量,來发展自己的钢能和体能,如果孩子整天安安静静、不声不响,不参与到同伴间的活动中去,反而是有问题了。记得我的孩子上托儿所时,他班上有个女孩子,从进了园到出了园,祁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看小朋友嬉戏打闹,口己从不参加进去。当时我就觉得这孩子太安静了,安静得有点不对劲。后来才知道,这孩子有孤独症。再比如,上初中的孩子不再像小学那样整天粘着妈妈,和妈妈无话不谈,他开始有口己的小秘密,不再口无遮拦地什么都说,不再和妈妈一起散步,开始和大人唱反调,顶嘴。有的妈妈就接受不了,认为孩子不听话了,难管教了等等,罗列了一大堆问

4、题。其实这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萌生了独立意识,发展着自我意识,想展示自己的力量,希望父母把他当大人看待。而由丁妈妈们缺乏对孩子各阶段心理特征的认识,缺少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所以在她看来,孩子有问题了!二、小问题变大问题。曾在《父母必读》杂志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8岁的德国男孩数学考试得了2分,老师认为问题严重,便告诉了家长,家长也认为事情严重,乂告诉了朋友,朋友介绍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乂建议他们去看儿科和神经科大夫,结果孩子的问题像滚雪球一样,牵涉面越来越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问题系统”。不管这个故事有

5、没有夸张的成分,它都似乎在预告:孩子问题严重!不就是考了2分吗?有严重到这种程度吗?其实,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把问题扩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经常听到儿童拿家中的钱,在有些家长看来是这不可饶恕的错谋:小小年纪便学会偷家里的小钱,长大了岂不到社会上偷大钱?这还了得?丁•是一顿棍棒伺候。当然,孩子偷拿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根本不能上纲上线,把它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孩子背着父母拿钱,大都是为了满足口己的消费需耍或其他心理需求,如果从正常渠道无法获得,他就从不止常的渠道来获得。我还看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妈妈问:“孩子,你为什么拿我的钱?”孩子响亮地回答:

6、“都是家里的钱,你们能拿来用我为什么不能拿来用?”想一想,多么正当的理由啊!孩子认为他也是家庭成员Z-,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拿钱來花是很正常的半,是他的权力。孩子连“偷”的概念都没有,乂如何定他的“罪”?如果发现了问题,家长首先问孩子儿个为什么而不是发火、斥责;如果家长首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急着给孩子下评判,贴标签;如果遇到问题总是先反思自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都归罪于孩子,那么我们就能把问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让它任意蔓延,就能就事论事,而不会把问题扩大化、严重化,同时也绕开了教育的盲区,能客观而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恰到

7、好处地把问题处理好,而不伤害到孩子本身。三、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有个求助者觉得自己有口吃的毛病来求助心理专家。求助者说,口己小时候曾模仿电视里的口吃表演,结果发现自己说话有点口吃了。每当他说话结巴时,他爸爸就会提醒他:“你看,你乂说话结巴了。”问题就出在这儿,当孩子刚刚出现说话结巴时,爸爸就刻意去提醒,提醒的潜台词是:你现在结巴了,要注意,不耍再结巴!而偏偏这种刻意的提醍,强化了孩子的口吃意识,起到了负强化作用。本来孩子在说话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口己说话不连贯,字词有重复,会结巴,结果被爸爸一提醒,孩子明白了,噢,我在结巴。结果爸爸越是想纠正,问

8、题越大。而本来呢,这种初露端倪的小小问题,如果不去管它,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直至消失。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四岁的孩子模仿力强,有的孩子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