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1011866
大小:20.5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7
《五下1单元文学常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l阅读理解及文学常识:[一单元]《草原》1.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著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我们学过的《猫》、《母鸡》是他的作品。2.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人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答:这是因为①视野开阔而空气明净,所以再远的地方也看得很清楚,不会模糊一片。②更加衬托出草原的辽阔与碧绿的特点。3.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品析:①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将
2、蒙古人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迎接汉族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③写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品析:①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写出了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的特点;②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太形象了。③羊群在草地点上随意走来走去,就像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天涯:指蒙古的大草原。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是我国北部的边陲,所以叫它天涯。②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③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3、,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④作用:用这两句诗做结尾,很有意境,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7.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3答:①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②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③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④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2.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答:因为在这条道路上
4、,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首尾两个自然段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白杨》1.①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②本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③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和这一群同事要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扎根,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无私奉献的决心,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品析:师:①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
5、型句子。②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③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4.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答:①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②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③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
6、着困难,茁壮成长。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3★能熟练背诵、默写《草原》第一、二自然段,《白杨》第十二自然段。刘禹锡的《浪淘沙》。★知道刘禹锡被誉为“诗豪”。他还写过《望洞庭》、《乌衣巷》等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白居易"诗魔"。诗囚:孟郊贾岛;诗佛王维;诗神--苏轼。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