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92693
大小:2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8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米桥初中杨瑞霞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2)、背诵、默写短文。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
2、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3、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短文。教学难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2、重点提示、分析。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4、教学课时:一课时。三、说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㈠检查预习1、字词正音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
3、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㈡导入1、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去尽情的感受一番。(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2、解题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4、。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4、背景提示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㈢正课1、齐读课文。2、疏通文意。⑴请同学翻译课文。⑵同学
5、之间补充,纠正。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3、齐读课文。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具体描绘(高)(低)(远)(近)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听)(视)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
6、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齐读课文。6、评析语言特点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讨论并归纳: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7、小结: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㈣课堂检测1、背诵课文2、解释加点词义㈤作业1、背诵、默写短
7、文。2、积累本课生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3、小作文: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四、说教学反思:《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回信,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完成本课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实施得还可以:1、从读题开始,让学生读出疑问,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2、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可以
8、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