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72040
大小:5.67 MB
页数:46页
时间:2020-03-16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新技能新方法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新技能、新方法1对专题名称的理解1、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2、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2我对“听课”“评课”的一点认识1、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2、观课议课的界定3、“评课”走向“议课”是一种必然3观课议课的功能1、探索研究功能(1)、验证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2)、研究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2、提高功能3、沟通协调功能4四、做好观课活动新准备1、观课的理论与学科知识准备:(1)、观课的教育教学理论准备(2)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观课实践。(3)、观课应作的学科知识准备。2.观课的心理准备3.观课计划的制订和物质准备5观课议课的类型及特点要求1、
2、观摩型观课议课2、调研型观课议课3、教练型观课议课4、拜师型观课议课5、学习型观课议课6、自我型观课议课6观课议课新流程1.课前会议。首先,观课者与授课者共同确立观课的主题。其次,观课前授课教师要做教学说明。再次,不要当着学生的面作课前说明。2.课中观察.观课观什么:一看:学习目标是否落实;二看:教材处理是否得当;三看:教学程序是否有序;四看:教学手段是否优化;五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六看:教学效果是否明显;七看:教师基本教学素养.3.课后分析:搜集观课信息;整理和分析观课信息;反馈和矫正观课信息7观课方法举例(一)、分工合作模式观课法:由所有的观课成
3、员组成观课组各小组成员按要求对不同的主题进行观察,完成观察任务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结合课后的访谈、调研与测试这些信息进行议课的一种观课模式。这种方法不用现代化的手段多人观课,进行分工,既有可操作性,也较合理。具体操作办法是先将观课人员按A、B、C、D进行分组,再按不同的组别进行分工,明确任务,分组方法可参考下表:8组别观课主题观课任务观课内容及要求观课人数备注A组课堂结构分析与课堂练习分析观察记录课堂教学结构及练习状况主要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图;课堂练习安排状况;练习的类型,练习的目标层次分析学生的适应性及效果评估等。课后访谈任课教师。1—3人B组课堂提
4、问分析(一)记录分析主要问题系列力求详细的记录主要的启问句,分析这些文具的类型及在思维启发上的教育意义。课后访谈任课教师。3人以上可3人交叉分工记录C组课堂提问分析(二)记录分析几个较典型的提问阶段的师生互动过程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时间。学生状态(活跃面)问答式统计。该阶段问句的层次性及价值。课后访谈1---2名学生。2人以上事前商定集中观察分析的提问阶段D组学生课堂状况观察每个人记录4名学生的课堂表现外部状态,如注意力、参与度、兴趣、进入角色和状态的时间;思维活动的状况,如问答时思维的参与度,思维的积极性,是否跟得上教师的节奏与思维进程。课后访谈学生一人
5、。4人以上分坐在被观察的学生附近E组课后问卷、调研测试课后问卷、调研测试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试,还可以组织部分学生的座谈会4人以上9分工合作模式观课法实例一、课前准备座位表(学生按水平划分为A、B、C、D四级,填在座位表中相应的位置。观察教师人手一份);教师的教学流程提纲;调查问卷;初选测试题。1、教学流程提纲(略)2、分工合作观课这次观课由18名骨干教师组成,按设计分成5个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管课前,各组按照上述的设计,再一次明确每人的具体分工任务:有的组划分重点观察的教学段落,有的组则进一步划分课堂上各人观察的学生等。二、课后的信息搜集工作1
6、、教师访谈课后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中,大家先提了如下几个问题:(1)请你谈谈这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2)你认为这堂课中主要可渗透哪些教学思想方法?(3)请谈谈你对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的自我估计,你对你过选择的教学方法的自我感觉如何?2、学生问卷调研课后随机选取召集了15名学生(A级3人,B级4人,C级5人,D级3人),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6道选择题,1道填空题)。(调查题略)3、学生测试与座谈10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又召集了23名学生(按学生水平一定比例分配),其中18名进行课堂教学反馈测试,5名开座谈会,五组观课教师中各有一名参加。这是对问卷调查结果
7、的一次印证。座谈主要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1)对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果的感觉。(2)对整堂课的频率、节奏的看法;课堂内老师对同学的关注程度及同学们的自我感受状况。(3)对老师的思维引导、启导方面的一些看法。三、信息汇谈——说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小组交流,每个成员按分工组内交流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情况、案例及个人的评价。组长负责搜集整理。第二步,大组汇报。这里摘选各组汇报中较有代表性的部分(“B”指B组代表的发言,余同)B1:比如改错题2,教师顺次问了如下几个问句:”这样解有么有错误“”他这样设了,变成了什么“”可以用那一条性质来证明““这个错解,我们应该
8、怎样修改”问句小而密,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状况,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如应问:“这个解答错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