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952922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6
《设备停送电操作原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设备停送电操作原则设备的停、送电操作原则电气设备停送电操作时,先停一次设备,后停保护、自动装置;送电操作时,先加用保护、自动装置,后投入一次设备(由于电气设备操作旱事故发生率较高的时期,因此,要做到事故时能及时断开关,使故障设备退出运行,并保护自动装置在一次设备操作过程中要始终处于加用状态(操作过程中容易误动的保护自动及自动装置除外)。设备停电时,先断开设备各侧断路器,然后拉开断路器两侧隔离开关;设备送电时,先合上设备断路器两侧隔离开关设备送电时,先合上设备断路器两回事侧隔离开关最后合上该设备断路器。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设备送电时
2、,合隔离开关及断路器的顺序应是从电源侧逐步送向负荷侧,设备停电时,与设备送电时顺序相反。变压器的操作原则变压器投入或入或退出运行对系统影响较大,因此,变压器并列运行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接线级别必须分别相同,变比相等,允许相差5%,短路电压相等,允许相差10%;在变化和短路电压不相等时,如经过计算在任何一台变压器不会过负荷的情况下,允许并列运行。变压器送电时,先合电源侧断路器,停电时先断负荷侧断路器。投入或大修后变压器有可能改变相位,合环前都要进行相位校核。线路停、送电操作原则线路停电操作应先断开断路器,然后拉开线路侧隔离开关,最后拉母线侧隔离开关,
3、线路送电操作与此相反。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线路断路器在断开时,先拉合线路侧隔离开关或母线侧隔离开关都没多大影响。之所以要求遵循一定的操作顺序,是为了防止万一发生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时,可将事故缩小在最小范围之内。比如,在进行倒闸操作时,某条10千伏线路的断路器未断开,这时若先拉开线刀闸时,发生带负荷拉隔离开关故障,保护动作会使该线路的断路器分闸,仅停本线路。而若先拉开母线侧隔离开关则发生带负荷拉隔离开关故障,保护动作会将该线路上一级开关跳闸。对35千伏变电站而言,如果跳开主变低压侧开关,那么,母线上所有连接元件停电,事故范围就将扩大。另外,在负荷
4、很大时,还有可能引起弧光短路,烧坏设备,引起人身触电。断路器的操作原则高压断路器具备完善的灭弧装置,正常运行时,用来接通和断开负荷电流,发迹电网运行方式;故障时,用来切断短路电流,保证非故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在断路操作前应注意如下的事项。操作前应检查控制回路、辅助回路控制电源的液压回路是否正常,如果储能机构已储能,即具备运行操作条件。另外,油断路器油色、油位和断路器气体压力和空气断路器储气罐压力应在规定范围之内。长期停运的断路器在正式执行操作前应通过远方控制方式进行试操作2-3次,无异常后,方能按操作票拟定方式操作。断路器检修后恢复运行时,操作前应
5、检查为保证人身安全所设置的安全措施已拆除。操作前,还要投入断路器有关保护和自动装置;操作前后,断路器分、合闸位置指示正确,三相一致。另外,操作过程中,应同时监视有关电压、电流、功率等表计指示,以及断路器控制把手指示灯的变化。操作控制把手时,用力不得过猛,防止损坏控制把手。断路器全闸后应检查其内部有无异常气味。隔离开关的操作原则隔离开关的重要作用是在检修时能够造成明显断开点,使检修设备与电源隔离,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另外隔离开关与断路器配合,可发迹系统的运行方式,达到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隔离开关不能用来接通断开负荷电流,但在电流很小容量很低且具
6、体规定时,也可以用隔离开关。操作隔离开关前,应检查相应断路器分、合闸位置是否正确,以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操作中,如果发现绝缘子严重破损,隔离开关传动杆严重损坏等严重缺陷时,不得进行操作。如果隔离开关被闭锁不能操作时,应查明原因,不得随意解除闭锁。拉、合隔离开关后,应到现场检查其实际位置,以免因控制回路中传动机故障,出现拒分、拒合现象,同时应检查隔离开关触头位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防止出现不到位现象。操作隔离开关后,要将防误闭锁装置锁好,以防止下次发生误码率操作如果隔离开关有声响,应查明原因,不得硬性拉、硬性合。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加入及停用原则
7、设备正常运行时,应按有关规定加用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在倒闸操作时,一次设备运行方式的发迹对继电保护动作特性、保护范围有影响的,应将其继电保护运行方式、定值做相应调节整。继电保护故障、二次回路故障影响保护装置正确动作时,应将继电保护停用。加用继电保护时,先投保护装置电源,后加保护出口压板。停用与此相反,其目的是防止投、送保护时保护误动。电气设备送电前,应按照规定将保护投入运行(受一次设备运行方式影响的除外),电气设备停电后,应将相关保护停用。(偶尔学习摘抄,奉献大家与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阿右旗电力公司调度所王忠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