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

ID:50855145

大小:879.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3-14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_第1页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_第2页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_第3页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_第4页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运动神经元疾病(MND)1概念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通常在30-60岁起病,男性多见。2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组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5%-10%ALS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LS),家族性成年型AL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则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2。但大多数MND是散发性的,未见与遗传有关。3病因及发病机制2.中毒因素由于神经

2、元去极化时间延长或过度去极化导致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溶解,被认为是诱发ALS的原因之一。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入过多的铝、锰、铜、硅等元素可能与发病有关;神经营养因子减少也可能有致病作用。4病因及发病机制3.免疫因素尽管从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IgG、IgM抗体、抗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能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其为致病的原因,还是继发性改变还难以确定。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5病因及发病机制4.病毒感染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

3、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出现MND,故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的慢性感染有关。但ALS患者CSF、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有些MND患者并发恶性肿瘤,部分患者肿瘤治疗好转时MND症状亦有缓解,但机制不清。6病理可见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脑干下部运动神经核(舌下、迷走、面、副和三叉神经核多见,眼外肌运动核很少受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数目减少。颈髓前角细胞变性最显著,是最常并早期受累的部位。7病理受累运动神经元可见深染固缩,胞浆内可见脂褐质沉积,并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脊髓前根和脑干运动神经根轴突可发生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

4、可见轴突侧支芽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弥漫性变性,锥体束变性最早发生在脊髓下部,并逐渐向上发展。8病理显著特点: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舌下、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等最常受累;眼外肌运动和骶髓支配膀胱、直肠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元一般不受累。9临床表现分为四型10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临床表现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①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②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和力弱,随之手部小肌肉如大鱼际肌和蚓状肌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胛带肌群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的肌束颤动;颈膨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害时上肢键反射减低或消失

5、,双上肢可同时出现或先后相隔数月;与此同时或以后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Babinski征阳性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渐延及双上肢;11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无客观感觉异常;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④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死亡;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平均3-5年。临床表现-(ALS)12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①发病年龄稍早于ALS,多在30岁左右,男性多见;②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

6、、上臂及肩胛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不受累;③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感染。13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①多中年以后起病,主要表现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皮质延髓束受损出现下颌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哭、强笑,呈真性与假性球麻痹并存表现;②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死于呼吸肌麻痹和肺感染。14原发性侧索硬化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①极少见,中年或更晚起病;②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痉挛步态,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肢

7、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下肢明显;无肌萎缩,感觉正常;③皮质延髓束变性可出现假性球麻痹,伴情绪不稳、强哭、强笑。15辅助检查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脑电图、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CSF检查多无异常,MRI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肌电图呈典型神经原性改变,主动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增加,有时可见束颤或纤颤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原性肌萎缩,晚期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