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48882
大小:1.66 M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5
《2015海淀二模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2015.6一、基础·运用。(共20分)下列选择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填空题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⑴-⑸题。(共10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
2、,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轴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乙(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叉,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结实耐用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络、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
3、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丙(息息相关/相辅相成)。⑴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线轴(zhóu)部置B.交叉(chā)织梭C.结(jié)实经世济民D.经络(nuò)追本朔源⑵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根深蒂固必须相辅相成B.根深蒂固必需息息相关C.源远流长必需相辅相成D.源远流长必须息息相关⑶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因此,
4、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水平。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⑷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
5、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2分)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B.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⑸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2分)A.一丝不苟B.玉不琢不成器C.闻鸡起舞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对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
6、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契诃夫《变色龙》)理解:“无精打采”“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经济凋敝萧条的情形,简洁地交代了狗咬人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B.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鲁迅《故乡》)理解:“清楚”与“模糊”这一对反义词写出了离开故乡时“我”有关闰土的记忆。地位的鸿沟模糊了“我”脑海中原本清晰的影像,时间的无情使重逢十分短暂也令“我”哀伤。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最
7、后一课》)理解:把侵略者的统治比作“监狱”,把语言比作“钥匙”,表明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最终赢得民族的解放。D.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谢大光《鼎湖山听泉》)理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写出了鼎湖山泉的踪影不可捉摸,在山间时隐时现的特点。作者由此联想到绕膝承欢的爱女,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的喜爱之情。3.“明月几时有?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之际,苏轼对月怀人,浮想联翩,“②,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
8、酒一杯》)暮春时节,晏殊睹物伤时,感叹年华的流逝。中国诗人对时间的流逝特别敏感,时间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有一种时间叫追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③,”揭示出古仁人与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不同,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