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

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

ID:50847086

大小:6.92 MB

页数:73页

时间:2020-03-14

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_第1页
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_第2页
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_第3页
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_第4页
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遗传与免疫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遗传与变异(heredityandvariation)1遗传: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变异: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变异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genotypicvariation)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phenotypicvariation)2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原理(略)一、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二、基因与基因的转录三、遗传信息的翻译3第二节        细菌

2、的遗传与变异一、细菌的变异现象1.形态结构变异L型变异细菌的荚膜变异细菌的芽胞变异细菌的鞭毛变异(H-O变异)42.抗原性变异3.菌落的变异(S-R变异)4.毒力变异卡介苗5.耐药性变异5二、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菌的基因组是指染色体和染色体以外遗传物质所携带基因的总称。61.细菌染色体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附着在横隔中介体或细胞膜上。细菌基因组中的基因结构是连续的,其排列紧密。几乎无内含子,仅有的内含子序列也不编码蛋白。7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细菌的种内和种间存在着

3、广泛的遗传物质的交换,如耐药性基因和致病岛的获得。致病菌染色体上编码与毒力相关基因的外源性DNA片段是分子量较大的基因群,称致病岛。82.质粒概念:种类:① 致育质粒或称F质粒② 耐药性质粒③ 毒力质粒或Vi质粒④ 细菌素质粒⑤代谢质粒910质粒DNA的特征:①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拷贝数低者,复制往往与染色体的复制同步,称为紧密型质粒。拷贝数高者,与染色体的复制不相关,称松弛型质粒。②编码的基因产物能赋予细菌某些特性(非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11③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④质粒的转移性⑤质粒的相容性

4、与不相容性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稳定共存于一个宿主菌的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几种不同的质粒同时共存于一个菌细胞内则称相容性。123.噬菌体概念: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增殖。13生物学特性:(1)基本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和细杆形。(2)大多为蝌蚪状。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核酸+蛋白质衣壳六边形立体对称尾部尾须、尾领、尾髓、尾鞘、尾板尾刺和尾丝1415感染的结果(增殖):(1)毒性噬菌体建立溶菌性周期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宿主

5、菌溶解感染其他敏感细胞161718(2)温和性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建立溶原性周期噬菌体感染细菌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随细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染色体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前噬菌体。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19前噬菌体偶尔或自发地或在某些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而进入溶菌周期导致细菌裂解,并去感染其他细菌。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有些温和噬菌体可使溶原性细菌的表型发生改变。203.转座子(Tn)概念: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

6、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21分类:(1)插入序列(IS)最简单的或序列较短的转座子(长度<2kbp),仅携带自身转座所需酶的基因。存在于多种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中。2223(2)转座子或复合转座子序列长度一般超过2kbp,除携带与转座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其他特殊功能的基因(耐药性基因、重金属抗性基因、肠毒素基因和其他结构基因等)。24三、细菌变异的机制细菌表型的变异不是基因的改变,只有细菌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才能引起遗传性变异。细菌基因结构的改变,主要包括基因突变、

7、基因损伤后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25(一)基因突变概念: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是DNA序列的永久性变化。(不考虑细菌表型是否有可察觉的改变)26突变自发发生人为诱变促其发生野生型: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首次从自然界分离的存在于细菌中的形式)突变型:相对应某一性状的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27类型:(1)小突变(点突变)一个或几个碱基的置换、插入或丢失(2)大突变(大段的DNA发生突变)DNA序列的改变包括碱基的置换和移码转换颠换28基因突变规律:(1)突变率自然突变率约为每一世代1

8、0-10~10-6。如诱导细菌突变,可使诱导突变率提高10~1000倍(用高温、紫外线、X射线、烷化剂等理化因素)。29(2)突变与选择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要从菌群中找出个别突变菌,必须将菌群放在一种利于突变菌而不利于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中,才能将突变株选择出来。突变是细菌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已经发生,而且突变发生越早,产生抗性突变株的比例就越多。30普通培养基含抗生素培养基31(3)回复突变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为野生型的性状,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