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猜猜他是谁?1他满腹才情,他以“铁齿铜牙”的美称扬名天下,他与史上著名的贪官和珅斗智斗勇,他走到哪里都离不开他的烟袋,他是谁?2他就是纪昀(纪晓岚)34蒲松龄(1640—1715)纪晓岚故居5678纪晓岚书法9纪晓岚之墓10河中石兽纪昀11教学目标:1.复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重点、难点: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的帮助,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12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zuǎn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2、》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13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wéi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
3、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14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kǎn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15听读课文·1、视频范读,学习朗读技巧2、个性诵读,感知文意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韵味16
4、疏通文意1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靠近河岸佛寺外门倒塌一起译文参考: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到河里了。兼词,于之,在这个地方.18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经过经历寻找终了,最后年募集译文参考: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19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划船拖农具踪迹译文参考:(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没有任何
5、石兽的踪迹。20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设馆教书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译文参考: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说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削下的木片被带译文参考: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这怎么2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是坚硬沉重松软浮动埋没语气词,罢了译文参考:石头的性质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泥沙中,越沉越深罢了。2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颠倒,错乱正确的言论信服译文参考:顺着河流寻
6、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24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巡河、护河的士兵代词,指讲学家的话凡是丢失应当译文参考: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在河里丢失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2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表原因的发语词,原因是河水的咬,本文:侵蚀,冲刷形成坑洞译文参考: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刷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26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7、掷坎穴中。等到摔倒译文参考: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2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停止逆流一再翻转译文参考: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像这样于是2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依照他的话(去做)固然找到译文参考: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错乱;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2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
8、吗译文参考: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表面现象)、不知其二(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