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768600
大小:2.42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14
《脐茸脐尿管囊肿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脐茸是小儿脐部的卵黄管残余组织(胚胎残余组织)增生物,又称为脐部卵黄管息肉(umbilicalomphalomesentericductpolyp)或脐息肉(umbilicalpolyp)。通俗的讲,脐茸是小儿脐带脱落后,创面上出现的樱红色、表面光滑湿润的息肉样增生物,可有少量“脓水”样分泌物(如果被碰伤,分泌物可呈血性)。脐茸2——来源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的胎盘相连,脐带根部和胎儿腹部正中连接处称为脐。脐带内有脐静脉和脐动脉(和胎儿体内的血管相连接,出生后闭锁——成为肝圆韧带),以及卵黄管(和胎儿的小肠连接)、脐尿管(和胎儿的膀胱连接)等结构。正
2、常情况下,卵黄管等结构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和断脐后,或闭塞、或纤维化、或消失,最后仅残留一皮肤瘢痕凹陷——脐。脐茸正是卵黄管闭塞后,其远端的粘膜(肠粘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儿脐部出现的息肉样增生物。3——脐茸≠脐肉芽肿“脐茸”在部分文献里被称为“脐肉芽肿”(umbilicalgranuloma)。实际上从脐茸的来源分析,它属于一种先天畸形,而不属于肉芽肿。可能是因为医学专业词典里不能查到我们常用的词语“脐茸”及其英文翻译,而只有“脐肉芽肿”及其英文翻译的缘故,这些作者认为脐茸等同于脐肉芽肿。其实,“脐茸”的同义词“脐部卵黄管息肉”(umbilicalom
3、phalomesentericductpolyp)或“脐息肉”(umbilicalpolyp)在医学专业词典里是能查到的。脐肉芽肿(umbilicalgranuloma)是指由于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形成的息肉样增生物。4——脐茸与脐窦、脐瘘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三者均来源于胚胎卵黄管残余组织。区别:三者形态上有区别,后两者呈管状(脐窦——和肠管不通;脐瘘——与肠管相通)。5病理学编辑大体形态:樱红色、表面光滑湿润,息肉状。小者约绿豆大小,大者直径可超过0.5cm,部分根部变细形成蒂。组织形态:脐部皮肤鳞状上皮与胚胎残余
4、的肠粘膜组织相连。6治疗1、一般的脐茸可以用生理盐水配合1%甲紫溶液(俗称紫药水)治愈。每天用生理盐水清理宝宝的肚脐后用甲紫溶液涂抹脐茸~每天2次~一般10天内都会治愈(也有40多天治疗好的患者,贵在坚持)~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脐茸的宝宝肚脐一定不要沾水,保持宝宝肚脐干燥~等彻底治愈以后才可以沾水~2、体积小的脐茸,可用10%硝酸银烧灼(药物腐蚀)。3、有蒂的脐茸,可先以线结扎,残留部分再用10%硝酸银烧灼。4、粗大的脐茸,一般需要手术切除。5、其它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等也可选用。6、有合并症者需住院检查和治疗。78910脐尿管囊肿脐尿管囊肿(ura
5、chalcyst)临床少见,多发生于男性。囊肿位于脐下正中腹壁深处,介于腹横筋膜与腹膜之间,是由于脐尿管两端闭合,而中间未闭,脐尿管上皮分泌的液体形成。多在儿童期发现。发病原因脐尿管囊肿是在胎儿发育中,两端闭合而中间形成一腔,其内为上皮的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碎屑所充满。11临床表现脐尿管囊肿表现为在下腹正中,囊性包块,不随体位变动,位置表浅与腹壁关系密切。大的脐尿管囊肿类似腹腔内肿瘤,可压迫肠道,引起腹痛等症状。亦可由于继发感染而成脓肿。脓肿或囊肿均可破裂,向腹外穿孔,或破裂至膀胱内或至腹腔与盆腔。根据临床检查脐下正中表浅囊性肿物,大小不等,大者可以触
6、及且多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炎症反应,结合B超、CT、膀胱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12辅助检查对疑有脐尿管囊肿者,B超检查为首选。描述其特征如下:1.脐下正中腹壁深部可见梭形无回声区的包块,位于脐与膀胱之间。2.包块随深呼吸同向运动。3.囊腔感染时,显示密集的点状回声,此乃囊内有脓液、坏死溶解的组织碎屑及囊壁渗液积聚所致。4.囊腔内壁粗糙,外壁显示不清。5.膀胱充盈或排空时,囊肿形状随其变化。6.囊内结石可出现强回声。此外,IVU、膀胱镜检及腹部CT扫描,既有助于确诊,又有助于和腹部其他病变进行鉴别。13鉴别诊断下腹部正中线有深部肿物时
7、应考虑脐尿管囊肿可能性,需与阑尾肿胀、美克尔憩室、卵巢囊肿、结核性腹膜炎等鉴别,B超及X线侧位片可以协助诊断。治疗方法常规方法为切除囊肿,如并发有炎症应先行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后再行切除。手术时尽量避免切开腹膜,以免发生腹膜炎。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