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736873
大小:863.52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3-13
《-伤仲永{已整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伤仲永王安石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请给下列文字注音:隶泯扳称谒邑耶卒lìmǐnpānchènyèyìyézú句逗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
2、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翻译时注意事项: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按文言文的词序、句式,一字一句的对照着翻译2.凡是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年号等专用名词,只需照搬,不必去翻译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句子贯通4.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翻译课文:伤仲永“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处借来给
3、他,仲永当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写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余闻之也久。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也:语气助词,不译}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
4、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的天赋,远远超过一般有才能的人。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今
5、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现在那些{指示代词fú}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扳——通“攀”,牵,引。一字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听到名声,声誉。贤贤于材人远矣。如此其贤也。胜过,超过。有才智。词类活用②邑人奇之:以.
6、.....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③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④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①父异焉:以‥‥‥为异,对‥‥‥感到诧异。形容词作动词。⑤即书诗四句:写,名词做动词。仲永生五年;自为其名;“养父母”“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或以钱币乞之”:邑人:生,长到。年,岁。为,题上。值得看的地方。赡养全乡同县的人。或:有的人。乞:求取。重点字词“从先人还家”:“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如此其贤也”“且为众人”:“固众人”先,已经去世的。闻,名声。卒,最终。贤:比……好,优秀。且,况且。故,本来。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请用课
7、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1、生五年,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2、不能称前时之闻。(少年)3、泯然众人矣。(青年)3.方仲永从神童变成普通人,其原因是什么?1.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于小利,目光短浅}2.从道理上讲,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正常教育研讨与探究: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重点在哪一部分?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重点在第二部分。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