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720557
大小:4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4
《2013普陀区初三语文二模语文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普陀区初三语文二模语文卷一、文言文(共42分)(一)默写(18分)1.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2.,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3.当年万里觅封侯,。(《诉衷情》)4.东边日出两边雨,。(《竹枝词》)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6.,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8分)水仙子▪咏江南元▪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爱杀江南。7.“水仙子”是(2分)8.下列理解
2、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一江烟水照晴岚”描写出江面雾霭弥漫缭绕的美景。B.“看沙鸥舞再三”平添几分闲适潇洒、自得怡然之味。C.“卷香风十里珠帘”描写出江南水乡奢华浪费的场面。D.“爱杀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真切的喜爱之情。(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9.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2分)10.用现代
3、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山与仙、水与龙的关系自然引出本文主旨。B.作者以陋室之景、陋室之人、陋室之事安排顺序。C.作者运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D.作者表达了他在物质享受和精神寄托两者上的取舍。(四)阅读下文,完成笫12-15题(12分)桓公知士齐桓公深知宁威,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患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
4、也。”乃夜举火而爵①之,以为卿相,九合①诸侯,一匡①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注释】①爵:大摆楚席。②九合:多次联合。③一匡:安定统一。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将任之以政(2)以为卿相13.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是()(3分)A.宁威是卫国人。(卫国)离开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调查他。B.宁戚是守卫者,到齐国上任不久,您可以叫人去问问他的情况。C.宁威保卫人民,消灭齐国时间不久,您可以让人调查这件事了。D.宁威是卫国人,(卫国)与齐国距离不远,您可能派人问过了吧。14.齐桓公认为“失天下之士”的原因是(用原文语
5、句回答)(2分)15.从这件事看出,齐桓公比群臣高明之处在于(3分)二、现代文(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21分)爱家庭也是一种责任 ①宝山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自编了一本《爱的教育》的德育区本教材,其中最为抢眼的是,专列了“爱家庭”一章。教材的主编在《前言》中写道:“爱家庭的学生,才会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连家庭都不爱,哪会爱天下、担天下呢?” ②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如今家庭对孩子的庇护如果用一句成语套用的话,便是“无微不至”,其程度无以复加。然而,孩子对家的情感依恋却愈见淡薄,对父母的感恩基本
6、不见,父母只有苦心经营家庭和对孩子百般呵护的义务,而孩子却没有对家庭热爱和对父母尽孝心的责任,真可谓一头溺爱过度,一头角色缺失。提出“爱家庭”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看来,爱家庭也是我们青年学生的责任。 ③爱家庭,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困难的。不过,常识内化为自悟并非那么简单。现在不少学生对“家”的概念没有生命延续意义上的_____,对“家”的构成没有生活体验意义上的_____,对父母的艰辛和付出缺少将心比心的____,因此,一些学生的言行常常随意任性,有悖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家庭是一门有待补上的“必修课”。 ④爱
7、家庭,其实是对生命获得的理性认知。有了由父母组成的家庭,孩子的生命才得以延续,生活才充满乐趣。这种看似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然领悟的。提出“爱家庭”,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根”,寻求对自身对生命本源的答案。 ⑤爱家庭,其实是对社会责任的原始反哺。人一出生离不开家庭的精心照料,正是这种养育之恩,让人类得以繁衍。提出“爱家庭”,是在启发青年学生由此及彼,唤醒青年学生从自身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意识。 ⑥爱家庭,其实是对父母感恩的直接表达。爱父母是爱家庭的核心,不论是从父母带给我们生命的起源来说,
8、还是从父母对我们关怀的情意来看,无论是从父母承担家庭重任来说,还是从父母勇担道义来看,都足以让我们感到这种爱的伟大与隽永。提出“爱家庭”,是在发扬中华文化的孝道。写到这里,想起曾看到过的一则短文: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过一口就给另一个人吃,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又是谁和谁?答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