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80479
大小:38.5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3
《谈面对中等生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面对中等生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摘要:深入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指导学生探索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学好高中物理,从而提高物理学科教学质量。关键词:初、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衔接;策略高一新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特别是一些中等生甚至因学习困难,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本文拟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内容出发,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深入研究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指导学生探索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过渡。一、中等学生特点分析从心理上来说,高一学生心理普遍还不成熟,应对多种心理疑虑及承受学习压力的能力
2、较差。其次,多数的中等生属于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在学习上延续了初中的学习习惯和特征:1.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凭兴趣学习。他们的学习依赖于周围环境给与支撑和推动,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他们学习的动力几乎就是兴趣,但这种仅仅建立在“兴趣主义”之上的学习是不稳定的、不全面的,一旦哪天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就会出现学习上面的“滑铁卢”。2.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习惯差。他们几乎没有学习规划的习惯,做的都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事情。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安排等等,一概不知,也无所谓。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不会听
3、课,一些低层次的习惯,如很多学生不知道爱护书本、不会看书自学、不知道怎么复习和预习,甚至连基本的课前准备都不知道做好等等,那么一些更高层次的习惯问题就更谈不上了。这与高中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的。3.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就物理学科来看,有很多学生,初中“没好好学”而到了高中则“得心应手,出尽风头”,就是到了高二,还有很多“后来居上”的。学生很多的发展因素,是在从儿童一直到高中整个期间内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特别是自主性、归纳演绎推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判断能力恰恰在高中阶段才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中等生其实有太多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导
4、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将为我们的学生顺利的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来看,确实存在较大的变化,很多学生正因为对这些变化的不适应才造成了他们学习上的困难。1.教材难度和课时容量的变化初中的很多物理知识限制在“了解”、“知道”的层面上,对物理知识基本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形象直观,组织学生活动多、讨论问题多,课堂比较活跃。由于内容少,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高中内容抽象,多注重理论分析,很多“知其所以然”的内容,到了高中都要进行系统、深入的
5、学习。由于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自然加快。这正是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2.初、高中物理学习思维方式的变化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现象比较简单、常见,主要是认识一些常见物理现象并加以定性分析,而且大多与日常生活、生产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经验,其认识过程基本上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其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符合初中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高中物理的内容,注重知识体系,是很严谨的抽象思维的产物。高中物理涉及的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对这些现象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研究,有的还需要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联
6、系,认识其相关的规律并加以定量的分析计算。其认识过程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的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如质点、轻绳、光滑面、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等势面)出发,或者从已有的概念出发,经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起新的概念或规律,其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主。初中基本涉足的是“举三反一”的归纳推理的学习思维方法,而高中需要的是学习“举一反三”的演绎推理思想。例如,初中理解摩擦力即可,高中要讨论判断摩擦力的范围,以及找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初中只需要了解受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高中要用严格的用f、a变化关系来分析系列的问题。初中只初步的研究物体运动问题,而高中要非
7、常严格的研究运动中方向变化和大小变化的“机理”。学生刚开始学习时,思维方式的改变难以跟上,必然感到物理难学。3.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比初中大得多初中的物理题目,要求学生定性解说物理现象的较多,计算题一般直接套用公式,通过算术运算就能得出结果,审题、理解题意难度一般不大,学生完成作业困难不大。高中物理题目,一般都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运动分析或状态分析、过程分析,弄清物理过程情景,综合运用相关的概念、规律,建立方程后才能求解得出结果,而且涉及的方法、技巧较多,有的习题题目繁长,审题、理解题意需要较强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习题的运
8、算不单是算术运算,还有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