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74994
大小:5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07
《中国能源价格波动与能源强度关系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能源价格波动与能源强度关系研究近年来,中国能源效率论文联盟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XX年,中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和31%的煤炭。假如考虑到环境破坏,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则更加低下。XX年,中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680亿吨,化学耗氧量排放1334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为2159万吨,其中的90%是由于煤炭的过量使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对于政策而言,能源效率是衡量保持经济稳定甚至加速增长时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参数
2、。影响能源效率的两种选择是改变相对价格,例如,通过经济手段提高能源的价格;或者引进可以提高单位能源生产率的新技术。近年来,政策制定者日渐注重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来提高能源效率。能源效率的提高成了决策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便在保持甚至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费。为此,就需要对能源价格和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能源强度相关研究概述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研究许多文献研究解释了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1.技术进步。Garbaccio等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因素分解法,认为1987-1992年间导致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
3、步,其影响比例在40%-120%之间;Zhang对1990-1997年时间段的考察也得岀了相似结论:Karen等指出企业研发的投入和对人员的培训能促进企业生产和加工活动的革新,对企业能源强度的下降作了%的贡献;韩智勇等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0年间,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徐士元通过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国外技术外溢四个变量来
4、考察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认为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丁建勋等利用中国1953-XX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小;王群伟等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部分,并用ARDL分析二者与能源效率的关系,得出结论,二者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均有正向作用;齐志新等分析了1980-XX年中国宏观能源强度以及1993-XX年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发现技术进步是中国能源效率提高
5、的决定因素。2.结构变化。史丹研究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施凤丹通过对数平均D氏分解法将1997年和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分别分解为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2年中国工业能耗的增长主要是高耗能重化工业投入产出规模的扩大引起的,工业结构的调整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工业各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减缓了能耗总量的增长幅度;周勇、李廉水采用适应性加权迪维西亚指数分析法对中国1980-XX年期间能源
6、强度的变化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980-1990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和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对中国总能源强度下降都有正向显著作用,1991-2001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作用减弱,且朝反向作用,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的作用进一步加强,2002-XX年期间,两个因素都促进了总能源强度的上升。3•地区差异。邹艳芬、陆宇海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发现,中国省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空间依赖性;董利基于中国30省区1998-XX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并实证证实了中国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李国璋等利用
7、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对1995-XX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Francois在非对称框架下分析了美国制造业能源价格波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in通过应用能源需求方程,计算能源消费的'‘反弹效应”,从而计算能源价格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Hang和Tu运用Cobb-Douglas成本函数,考察了中国能源价格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降
8、低总能源强度、石油强度、电力强度和煤炭强度具有积极的贡献。而能源价格变化对改善能源强度究竟有无影响,会有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时间路径?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各变量定义和数据来源本文样本区间为1988-XX年。基础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