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康德山区域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地方化的业经济发展阶段之后,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必然要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一个然趋势。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社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将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理论直接影响着教育发越来越主要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生产的水平、展战略的确定。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构知识进步的程度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能否抓住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对这一机遇,将决定各个国家在21世
2、纪全球发展人才培养、知识传递和创新、科技发展的需要。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人才作为知识生产实现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当今社会力的代表,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资源。因此,面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对教育的要求。对知识经济,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以此使社会登上知识经济之一、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船。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必须依靠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首先得自于当提高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可以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可持续发展。可持
3、说,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②知识经济的挑续发展的提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80年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教育的挑战。代正式在有关文件中出现,到90年代特别是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全球一体化《21世纪议程》的出台使可持续发展被广泛接与区域化并存的趋势紧密相连。科技的进步,经受并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我国积极响应济的发展,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21世纪议程》,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和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已趋频繁,帮助下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
4、全球化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发展,现代教育表现为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和开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强调“制定和实施21放性、国际性的发展特征。与此同时,社会的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和区域性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各种区域经济联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①我合体的成立,把全球经济分为几大区域,从而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非使全球社会发展也体现出区域性的鲜明的民族常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一起确立为特色。社会的区域性发展,直接作用、影响并我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5、决定着社会的总体发展。一体化和区域性并存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更是离不开当的发展格局,要求教育要体现出国际性和民族今知识经济的挑战。人类经济经过农业经济、工性相辅而成。小到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宏现调—29—控,微观放开,发挥地方的主体性,也使经济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并将全国划分为经济文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作化较发达地区、中等发展程度地区和不发达地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教育也区,采取分片指导的方针。在高等教育方面,国随之体现出很大的地方差异。家要求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总之,知
6、识经济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合区域优先发展教育的客观需求,可持续发展理作、合并、共建等,加大了地方对所在地高校念和一体化、区域性并存的发展特点是区域教的控制力度。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确定了中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依据。世纪之交,各国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中央各部门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共同趋向与特征,这办的这类学校,地方也要予以协调和配合。是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前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间在自然条件、自第一,教育先行。教育发展对经济振兴的然资源、人口密度、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有明
7、显推动和先导作用,日益为各国所重视,教育不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教育仅在所有行业中得到相对优先的发展,而且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须实现适度超前发展。改变仅仅依据经济发展展要求教育的地区结合与之相适应,改革不合的现实要求来确定教育发展战略的被动适应的理的教育结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教传统思维模式,立足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及育的地方化,地方化是使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战略要求,前瞻性地确定教育发展的主动适应相适应的根本措施和出路。它使各地方在国家的现代思维模式。第二,教育改革的浪潮风起宏观
8、控制和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能够自觉云涌。各国普遍关注把国家发展计划同教育发主动地规划区域教育发展,调动地方办教育的展和改革计划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中寻求活力与效率。主要表现为:教育的我国区域教育实践的发展,为区域教育可开放性、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样化、教育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