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误区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误区及对策【摘要】高考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辛勤备考,学生的成绩还是难以提高,病因就在于当前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仍存在着误区,惟有找出误区,对症下药,才能省时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误区 对策高考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占了33分,论述类阅读部分的选择题,大多数学生能应付自如,取得好的成绩。最让人头疼的是现代文里的主观题,复习来复习去,时间和汗水都花了, 成绩还是上不去。问题出在哪呢?反思这一年的现代文阅读备考,笔者认为,当前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
2、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惟有走出误区,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省时有效高效的目的。误区一、完全抛开教材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那就是教师完全抛开课本,只讲只用课外资料上的阅读文章。我们知道,高考现代文阅读并不考课内文章,但这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在备考中就可以完全抛开课本。认真分析高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教师几乎都可以依靠对课内阅读文章的复习来使学生获得。当然,也有老师会说,时间太紧了,哪有功夫顾及课内;再说,必修教材的内容已在高一高二教过了,没必要再炒冷饭。笔者认为这种备考意识是不够科学的。正因
3、为是教过学过的,我们可以凭借学生熟悉的文本,迅速唤起学生对相关文体知识点的记忆, 以篇带类,从而达到省时有效的目的。对策:巧用教材,优化方法,以课内带课外。例如,在复习必考部分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出现的议论性散文来复习,可以课文《论趣》为例,并安排学生自读《论快乐》《面对苦难》)。同时结合课外文章进行专题训练。在复习选考类文本阅读时,可结合必修本第一册的传记单元、第三册的科学小品单元、第五册的新闻单元的文章,或结合《现代散文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等几本教材,精选课文,以篇带类,落实“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4、以课内来带动课外,这无疑是一种有效高效的复习方法。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科学小品文。今年考纲的变化之一就是在选考中出现了科普文,而今年高考选考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的竟然也是科普文,这大大出乎老师和学生的意料。假如我们老师在认真研究考纲之后,在各地模拟卷未涉及科普文的情况下,能以第三册(必修)的科学小品文(如《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为例,落实科普文的知识点,如科普文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那么,即使试题出乎意料,但在课内文本知识点的带动下,相信我们的考生在面对《绝妙的错误》一文中有关语言特色的题目时同样能够冷静对待,处变不
5、惊。可见,科学备考,巧用教材,优化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误区二、苦战题海,不讲方法高三复习,必要的篇目训练是不可少的,然而仍有不少的老师热衷于题海战术,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结果是做了很多练习,耗费了大量时间,学生的能力并没什么提高,从而失去了多练的意义。对策:精选材料,“授之以渔”复习要事半功倍,必须教会学生复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复习课是学生练兵的场地,教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在备考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精选材料,不搞题海战术。要
6、结合考点和学生的实际,老师自己设计或精选练习题。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复习训练材料,一定要进行认真筛选,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之真正能为学生所用。二是“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开启智慧的大门。如在现代文阅读(包括必考与选考部分)复习版块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和阐释词义、句意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方法,抓住关键语段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语句、修辞、写法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7、,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方法等等。一句话,要指导学生要从学和练两个方面尽快地掌握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更多的规律和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误区三、以答案代指导,忽视审题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有的老师就让学生课前先做,课堂上再一道题一道题地讲答案,学生一字一句的抄答案,教师觉得学生练了,答案也记下来了,剩下的就该自己去想想为什么了。老师完全高估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练代讲,以答案代
8、指导,缺少审题指导。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审题能力的高低往往体现了思维能力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