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

ID:50621109

大小:18.8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

2、自哪本书?——《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孟子》一书中的文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二、简介作者及作品。(生先交流,若不完整,师补充)补充提问:古代读书人重点读“四书”,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3、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今义:城:城市;郭:姓氏)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义:指水塘。)(3)、一词多义;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之:三里之城(的)以天下之所顺(用)环而攻之而不胜(代

4、词)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

5、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尝试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

6、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4.孟子的散文的语言特色:A、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B、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C、善于运用比喻、对比,增强论证的力量.六、总结升华1.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

7、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明确: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你是如何认识的?“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七、课堂检测。(分发题单)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