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603379
大小:1.42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0-03-12
《项脊轩志复习之用.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项脊轩志明●归有光成语:衣锦还乡请猜:一位明代作家谜底:归有光归有光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六十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博览群书,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善于通过一些琐事,来表现自己的深情。归有光8岁时,年仅26岁的母亲就离开人世,姐姐也只有9岁,年幼的他们根本不懂死是怎么回事,只是看见家里人都哭,也就跟着哭,却还以为母亲在睡觉呢。母亲带着对娇女弱子的无以割舍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坎坷,35岁才中举人,以后连
2、续8次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志是什么样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志”即“记”轩漉葺垣迨爨妪妣闺扉呱阖笏扃牖xuānlùqìyuándàicuànyùbĭguīfēigūhéhùjiōngyŏu朗读课文,正音。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本文文眼——概述全
3、文内容,理清思路课文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写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现作者对书屋的深情和对往事的感慨。1、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与布置,重点写居项脊轩的乐趣。2、过渡段。“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3、主体部分。着重写祖母、母亲的生前事迹,以抒发作者对人事变迁的伤感情怀。4、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5、回忆亡妻。6、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启下)1、家庭败落2、悼念亡母3、怀念祖母补记1、回忆亡妻2、借树忆妻修茸后——小漏破暗不漏不暗景色——(幽雅别致)
4、修茸前——美静生机勃勃、焕然一新多可喜△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万籁有声”乃是以声衬静笔法,因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万籁有声”两句各有什么表达作用?▲全文不是一气写成,是分两次完成的,你能找到两者的分界吗?补记接上去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认识。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可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补记部分是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
5、伤,仍是紧扣了文眼。◆“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①“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通过动作描写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与丈夫言笑晏晏的开朗快乐的少妇。②“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事已变,物已变,人也不在。即使是熟悉的房子也是陌生的,对着留有昔日欢乐印记的地方,孤身一人,谁能不伤感?谁能不
6、心疼?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当年亲手植下的小树苗已经如此高大了,可见时光已逝去不少,妻子也去世很久了。当年种树的情景历历在目,绵绵情谊,仍在心头,无奈伊人已逝。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
7、,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1.结构严谨,形散神聚。(结构关情)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人物栩栩如生。(细节撩情)3.语言清淡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质朴增情)写作特点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慈爱祖母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