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592971
大小:21.9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2
《品读语言之美,感悟时光匆匆——《匆匆》微课堂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品读语言之美,感悟时光匆匆——《匆匆》微课堂设计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课前任务单的检查分析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读写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来领悟作者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
2、光,珍惜生命。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一)揭示课题,理解“匆匆”。齐诵《明日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围绕中心,以惜时的古诗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
3、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5找出中心句,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多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件“法宝”。根据本文语言优美,而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着浓郁的情感的特点,在初读中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4、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思考:A.这段话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B.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表明了什么?C.段中
5、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5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4)诵读积累语言。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6、,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思考:A.你能算出作者多大年龄吗?B.找出段中的比喻句,并说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C.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
7、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1.时间是抽象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形象可感。说说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2.找出段中的拟人句,说说它有什么作用?(4)仿说。 5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
8、和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因此我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这部分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指导学生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