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盐酸氟西汀治疗21例强迫症的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盐酸氟西汀治疗21例强迫症的疗效观察【摘耍】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对21例强迫症患者用盐酸氟西汀治疗,釆用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虚量表(HAMA)以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21例患者的Y-BOCS、HAMD、HAMA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痊愈(19%),显进(57.1%),有效(19%),无效(5%),显效率(76.1%),有效率(95.1%)o结论盐酸氟西汀对强迫症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副反应轻。【关键词】盐酸氟西汀;强迫症;疗效强迫症被列为第4类常见精神障碍,其发病机制不明,但近年来5
2、-疑色胺(5-HT)假说受到重视[1]。盐酸氟西汀系5-HT回收抑制剂(SSRI),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国外有文献报道认为对强迫症也有一定的疗效[2],我们应用盐酸氟西汀治疗强迫症21例,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1对象与方法均为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强迫症诊断标准,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评分〉16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18~52岁,平均(26.3±5.4)岁;病程4个月〜25年,平均(5.5±4.6)年。1.2方法21例患者均经1周清洗期。盐酸氟西汀治疗剂量为(20—40)mg/do
3、疗程8周。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对失眠者可合并苯二氮类药物。量表采用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焦虑量表(HAM)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8周末各评定1次,以Y-BOCS治疗前后的减分率来评定疗效,Y-BOCS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进,25%~49%为有效,V25%为无效。治疗前后及治疗8周后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各1次。所有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为方差分析。2结果2.1疗效21例患者经盐酸氟西汀治疗8周后,痊愈4例(19%),显进12例(57.1%),有效4例
4、(19%),无效1例(5%),显效率(76.1%),有效率(95.l%)o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Y-BOCS总分,HAMD,HAMA总分比较见表1。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各量表总分差比较见表2o表1治疗前后Y-BOCS、HAMD及HAMA总分比较(略)表2治疗前后各量表分差值比较(略)由表1、表2可见,盐酸氟西汀在治疗后2周末,Y-BOCS、HAMD、HAMA评分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V0.05),经过8周治疗后Y-B0CS总分由28.8分下降至15.1分,二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V0.01),HAMD、HAMA经过8周治疗后各量表总分较治疗前亦差异有非常显著
5、性(P<0.01),HAMD总分由23.1分下降至5.8分,HAMA总分由19.6分下降至6.2分。由此可见,在强迫症状改善的基础上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也明显改善。2.2副反应根据TESS量表评定结杲,经过8周的治疗,盐酸氟西汀的主要副反应有恶心,食欲下降5例,口干8例,失眠1例,头痛2例,便秘6例,出汗1例,以上副反应程度比较经、无需特殊处理。3讨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2・5%〜3・0%[1]o强迫症在一般人群发病率为0.05%,强迫症表现的症状很顽固,强迫症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焦点。有研究显示,强迫症的发生机理可能与脑内5-HT功能低下有关,盐酸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
6、5-HT再摄取抑制剂(SSRT),因氟西汀有效抑制神经元摄取5-HT,提高脑内5-HT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强迫症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氟西汀对治疗强迫症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3]o本资料显示21例强迫症患者经盐酸氟西汀治疗8周后,Y-BOCS总分较疗前有明显下降,显效率为(76.1%),有效率为(95.1%)与国内向虎[4,5]等报道的显效率(71.4%)基本一致。可见盐酸氟西汀对强迫症有良好的疗效,而且盐酸氟西汀在明显改善强迫症状的同时,对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在治疗8周的观察中可见盐酸氟西汀的副反应比较轻,主要有恶心,食欲下降,口干,失眠,头痛,便秘,出汗,且
7、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消失,无需特殊处理,而且盐酸氟西汀口服剂量小,使用方便,治疗依从性好,有利于患者接受。总之,盐酸氟西汀是一种有效的抗强迫症纱物,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TurnerSM,JacobRG,BeidelDC,etal.Fluoxetinetreatmentofobsessivecomplsivedisorder・JournalofClinicalPsychpharmacology,1985,5:207-212.2王健军,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