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547918
大小:4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0
《如何培养初一新生好的学习习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初一新生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我们抓住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第一方面: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自觉和有趣。不同的学习目的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众多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学习本身为目的。孩子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喜欢的科目以及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另一类是以学习为手段的。这类包括三种:第一种为将来的发展、证明自我价值和
2、能力。这类孩子即使难以从学习活动本身获得快乐也可以将学习进行下去。第二种为父母的期望。这样的孩子将学习变成了还债,难以获得乐趣,更多体验到的是无法使父母满意所导致的焦虑。第三种为面子,把学习作为竞争手段,这样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往往不够自信。从以上几种目的看,以学习本身为目的的孩子,对学习的喜爱是最稳定持久的。因此发现、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为父母的重要责任。 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应关注孩子的智能优势。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八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视觉空间、身体运动、自省、人际交流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
3、优势,多数孩子能在一两种智能方面有出色表现,但不可能在所有智能上表现出色。明智的父母既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更要明白取长补短的道理。父母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势领域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孩子将自己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领域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对于孩子不喜欢的科目,您可以让孩子试一试自我暗示法,调整对学习的不良情绪。在头脑中想象学习获得成功时的愉快情境和生动形象,长期坚持学习就会真的变得很有趣了。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科目不妨让他们做些曾经作业练习或测试中出现过失误的题,哪怕是讲过的题做对了给个满分,也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对薄
4、弱学科的自信心。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孩子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要让孩子在成功中爱上学习。第二方面:养成有计划的习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 如果没有目标缺乏计划,孩子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成绩自然难以提高。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学习,将引领孩子走上通往成功的学习之路。学习计划制定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和倦怠,尤其和自我奖励制度相结合就更加有效。可以确保孩子不会浪费时间,还会做些其他该做的事,如运动娱乐。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主要体现在: 1.可以使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让他清楚哪些事等着做。 2.可
5、以增强孩子的学习效能感,每天都有成就感。在安排学习计划时,重要的事要先做,这样才更有效率。一个简单的阅读计划:一本书共21章,7天读完,那么每天三章,分别什么时间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否则没有方向浑浑噩噩。只有目标没有计划,那么目标永远是空想。计划是通往成功的路线图。只有那些确立了目标并有明确计划的人,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疾步如飞,奔向成功。能够激发孩子为之付出努力的学习目标一般具备如下特点:明确性(例如我要努力学习不如改为每天预习数学,多做三道题);具体性(例如我要学好英语不如改成每天记10个单词);合理性;有适度挑战性;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的。
6、那么这些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许多目标看起来难以实现,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可以实现的小目标,然后集中精力想办法逐一实现每一个小目标,当小目标全部实现时,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有了目标和具体任务还要有详细的时间表,时间表制定的应注意:1.重要的事情要先完成2.不同的内容交叉安排3.考虑时间段的长短避免中途打断4.利用好零碎时间。制定好计划和时间表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检查计划完成的情况。第三方面: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打开智慧之门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专注使人强
7、大。注意力是孩子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学习的成败,不禁依赖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依赖于他的注意品质。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等于打开智慧的大门,让知识源源不断的进来,反之,就是拒绝各种信息于大门之外。对于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因素导致学习时不能专心,对症下药。应对走神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方法:1.做记号提醒自己2.专注呼吸3.对自己说:回到这来。父母要用减法,起初不能把标准定太高太硬性,应该逐步减少不良习惯出现的次数,最终使之不再出现。这需要一个过程。即使孩子有毛病,父母也不能总把这件事情挂在嘴边习惯性的抱怨,这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