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

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

ID:50525329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6

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_第1页
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_第2页
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_第3页
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_第4页
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弹性工时亦称灵活工时或部分就业工时,是指在非常规工时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状况来灵活安排职工工作时间的一种制度创新。在弹性工时制度安排下,并非采用全日工作时制,而是实行部分就业模式,即劳动者自主、灵活地选择工作时间。弹性工时制度的实行对于扩大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一、推行弹性工时制度的必要性日益告罄的自然资源的压力使人类无可奈何地选择了由开发物力资源向开发人力资源转移到逻辑轨迹,这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人力资源区别于物力资源的

2、特征在于其能创造价值,能为企业形成垄断利润,这一部分垄断利润又成为企业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更新的资金来源。企业雇用人力资源的目的在于利用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不竭的垄断利润。人力资源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相统一的客观存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于物质资源不同,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发挥作用,若不及时地进行更新,当一定的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就会降低或失去其应有的价值,那么人力资源的边际收益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递减。尤其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反映的是对知识的快速生产、应用、转化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迅速获取、提炼、加工的能力。因此,人

3、力资源的更新与共享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传统体制下,劳动力一旦配置于某一具体行业、企业、工种或岗位,便会沉淀下来,陷入“状态锁定”,开始从“摇篮到坟墓”的历程。不管是企业经营者、科技人员,还是一般生产流水线的工人,不仅在企业外部,而且在企业内部也难以流动。这样的制度环境,至少给我们如下几个经济信号:其一,从个人效用最大化考虑八小时的工作量其若能用较少的时间量完成,那么在超额的时间内,个体是不会多贡献人力资本的,这就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形成微观主体对闲暇的追求;其二,仍从微观个体考虑,若个体提前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能从事另一项工作,并为其支付

4、相应的工资,那么职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充分发挥后将得到等量的回报,进而增加其原有的工资收入,这一点与政府的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吻合;其三,从宏观角度考虑,人力资本的限制流动性加之其具有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其边际收益必定出现递减,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降,从而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此时的帕累托改进即实现弹性工时制度,剔除了人力资本的限制流动性,按市场信号来合理配置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发挥各种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绩效。在传统体制下,更新人力资源的唯一途径只是不断引进新的人力资

5、源,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量以及存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内的冗员现象、在职闲暇现象也不断地产生,企业的包袱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当前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据估算,每个职工平均每周有效工时的上限为28小时,将近有12个小时(30%)左右为无效工时(左鹏,1998.),这已成为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改革时期里,企业若不能及时更新人力资源的存量结构,势必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包袱与瓶劲。面对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企业之间的较量更多地转移到产品的科技含量上,这种较

6、量的背后其实就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竞争。由于人才的竞争比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更加白热化,因此企业经营者不仅需要思考如何用最低的成本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强化雇佣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由于弹性工时的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强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趋势:一向作风保守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对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已改终身雇用制为约聘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成

7、本;我国的台湾地区于近年也实现了弹性工时制,减少终身雇用的职员,增加部分工时和兼职人员。这一方面降低了用工单位的工资支付,企业只需根据雇佣职工的实际工作时间进行支付,减少了对员工的职闲暇的工资支付;另一方面,加快了人力资本在企业间的流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技术、信息的交换,促进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整体提高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因而,这一模式被形象地称谓“核心外围雇用模式”(Sengenberger,1992)。环顾国外,劳动力市场中部分工时人员比例正在逐渐增加,OECDEconomicOut-look提供的数据表明,九十年代中期,澳

8、洲、丹麦、荷兰、挪威四国的部分工时人员占受雇人员的比例分别达到18.0%、24.3%、23.5%、28.6%,笔者称此比例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弹性系数=×1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