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90225
大小:7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9
《《朱子语类》教案-v.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教师:王韦授课班级:高三4班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朱子语类>三则》处在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中,单元标题为“天理人欲”,因为对于“天理”和“人欲”的概念范畴极其关系的理解和辨析,应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这部分内容也对学生梳理先前儒家的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起到“瞻前顾后”的作用。此外,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论述说理过程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去仔细体味和借鉴。【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把握能力较强,但是对于文字背后的思想内容,还存有不明之处,尤其是对于朱熹的“存
2、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生们热衷于做评价,但是不善于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只是停留于简单贴标签的议论模式;学生对于经典文化的现实传承价值不明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明确朱熹关于“天理人欲”的理论,进而体会儒家“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关注论述过程中要避免贴标签式的写法,要有分析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朱熹理论的明确和补充,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用和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朱熹关于“天理人欲”关系的理论;儒家主张“修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议论段落需要有分析过程【教学
3、难点】“天理”和“人欲”概念范畴的辨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程引入二、天理人欲概念引入展示“存天理、灭人欲”文字,请同学谈理解和感受。展示关于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一些评论性的话语。1举例:大学开学前夕,一女生在电子市场与其母就购买苹果用品展开争执。2请学生就此事例展开评价。在学生对人物、事件进行整体概括评价后,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分析,挖掘导致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发言阅读事例。就母女双方行为的理由展开讨论,挖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因素。意识到需要明晰
4、“理”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引发学生兴趣,提示学生意识到对文章、文段的理解不能停于表面。以具体事例入手,引发学生兴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理解。三“天理”、“人欲”概念的界定四“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五辨析“天理”、“人欲”概极其关系的价值六“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性1阅读语录第二则,结合书下注释找到对“天理人欲”概念的基本解说。2明确“天理人欲”的观点是有儒家思想传承的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
5、二)3介绍“天理”中的“道心”部分:(人性得之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但由于气质不同而有差距)道心乃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恻隐、羞恶、是非、辞逊4探讨人心部分:知觉和需求1阅读朱子语类选段第二则2学生举例讨论“天理人欲交战之机”1阅读朱子语类选段第二则、第三则2明确“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对于个人修养的理想要求,对我们生活中对于“义”与“利”关系的把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结合朱熹对于天理人欲关系的说理特点,对现实生活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1)油条哥(2)乳制品添加1朱熹提出此观点的时代背景2此观点的当代局限性3我们的坚守的标准完成选段第二则的字面梳
6、理。结合书下注释完成学案中对“天理”、“人欲”概念的解释。根据教师讲解内容,梳理朱熹这一观点发展脉络,进一步明确“天理”、“人欲”概念的内容范畴。课堂讨论。提炼出朱熹运用大路、小路来说明天理人欲交战的内在逻辑顺序,对事件的天理、人欲极其关系进行阐释。课堂讨论。明确“天理”中的不可更改内容及意义。以经典解释经典,补充学生知识积累。结合学生先前所学内容,起到回顾复习的作用。将所学知识内容引入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写作训练。针对学生在进行事例分析时贴标签式的写法,有意识提醒学生要进行深入分析议论。挖掘儒家经典的现实价值附:作业设计。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结合朱熹对于“天理人欲”关系的论述,谈
7、谈你对这则材料的看法。台湾苗栗县的魏女士摆了一个蔬菜自助摊,摊上摆满了各种时令蔬菜,任人自取,随意投钱。不久,魏女士发现,大部分人取菜后,能自觉地往钱箱里投钱,可是,也有一些人取菜之后不投钱,悄悄溜走。后来魏女士请人画了一幅题字的漫画,挂在菜摊旁。漫画上写着两行字:这里没有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