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doc

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doc

ID:50482780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9

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doc_第1页
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doc_第2页
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doc_第3页
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内化道德需要引领道德风尚——浅谈如何正确把握品德教育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朱庆一、当前学校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多德育模式是把目标当作德育起点。脱离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同时,这种急功近利的,简单的,想一步到位的方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实在的阶段目标,以至于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成为了空中楼阁,变得难以达成。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

2、实践活动。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由于德育功能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关系恶化。不少

3、教师错误地将德育当成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4,甚至是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一种强制地管理手段”,尤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家只要一谈到“德育”两个字,一定是把严字当头,把个人与学校,与社会,与国家对立。基本不会去关心学生内心深处真正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二、学校德育弊端形成的根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要求的发展,作为

4、封建势力特征的那种学校德育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图“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这一种形式不但不能很成功地塑造下一代人,结果必定导致学生的思想僵化并且极有可能抹杀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即使是有,但生命力也是不强,更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很久以来,德育一直在道德灌输中发展壮大,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单纯地反对灌输,进而忽视道德行为规范的4教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前车之鉴昭示

5、我们:道德灌输不能为我们培养富于创造性的一代;但因反对道德灌输而全盘否定道德规范的系统传授,削弱学校系统的道德教育的作法则是因噎废食,同样不足效法。只有立足现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为社会主义德育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三、新时期德育的正确模式首先,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忽视学生自愿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论理也罢、奖罚也罢、榜样也罢,都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其次,怎样使学生认同

6、社会道德要求,自觉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变为内在道德需要呢?教育者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提倡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准则体系传授给适龄的学生,学生在自身的道德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发现这种体系是合理的,能对维护自己切身利益提供帮助,于是产生认同感,道德规范被巩固下来。使学生品德呈现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而也不同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放任自流。这样,现代道德规范的传授就不再成为一种束缚和禁锢人思想的枷锁,而成了个人切实的需要。再次,强调学校德育为学生个体品德构造的主体,并不是以此来否定教师的主体性。教

7、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的作用,就应该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德性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价值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教师创造性地选择教法、创设教育情境,就不可能有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如果4没有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学生生活亟待利用的教育内容,就没有学生发自内心需要地、自愿地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也不可能有学生道德观念的开放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片面地迎合学生不完善的主体性,相反,教师时刻不能忘记以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去提升学生不完善的主体性,使之沿着正确的

8、轨迹成长。同时,教师主体性发挥得合理与否,又取决于他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引导如何,它不同于传统的任意的无节制的教师权威,师生间是一种“你与我”的主体间关系,而不是上下级、主被动、主客体的关系。因此,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