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68793
大小:1.74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3-14
《河中石兽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中石兽1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重点)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学习目标2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作者、作品介绍:3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
2、,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简介4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
3、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文体知识5河干()门圮()船棹()曳()湮没()啮沙()坎穴()溯流()臆断()ɡān字词注音pǐzhàoyèyānnièkǎnsùyì6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靠近岸边pĭ倒塌一起经历年募集寻找最后zhào摇(船)yè拖踪迹gān7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设馆教书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研究事物的道理这fèi木片怎么被带是坚硬沉重松散轻浮埋没颠倒错乱8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讲学家的话凡是失落应当原因是水的冲刷成为坑洞等到栽倒niè9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5、,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像这样一再翻转停止于是sù逆流而上本来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找到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武断吗yú10上游下游11上游下游12上游下游13上游下游14上游下游15上游下游16上游下游17上游下游18上游下游19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20僧人:讲学家: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老河兵: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既
6、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探究原因21小组合作探究: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22寺僧: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2.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7、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24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25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动词用作名词,凶猛的
8、河水26古今异义渐沉渐深耳()尔辈不能究物理()二石兽并沉焉()古义:罢了;今义:耳朵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学科名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7阅十余岁()是非木杮()盖石性坚重()但知其一()古义:经历今义:阅读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古义:发语词,因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