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42868
大小:24.5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09
《如何有效制定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有效制定教学目标立足文本 准确的目标应该是在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尤其是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关注文体特点。文体即“文学体裁”,它是指表达作品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语言等方面都会有其独有的特色。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二,关注语言规律。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课堂上,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发掘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那么相信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进程定
2、会加速。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教学目标时,有关注语言规律的意识。只有老师们深读文本,并有发现语言规律的积极意识,才有可能开发出远远丰富于教参的教学目标。 着眼学生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要求教师有学生意识,深入了解本课教学对象——学生、班级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是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恰当”。因为学生的年龄的差异,学习基础的不同等等,即使是同样的文本,若安排在不同的年级,所体现的价值就会很大的区别。因此开发或确定教学目标时,更应该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特点,还应该考虑课标在本年段是如何要求的,从而在庞杂的目标体
3、系中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 另外,应该做到的是“灵活”。教育的对象是活的人,因此课堂势必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发生什么事件并不是统统可以预知的。因此,教学目标也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容纳课堂中即时生成的目标。融合三维 《建议》中的“语言、认知、情感”三要素,是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最具探索研究之处,此三要素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正将其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简练明白的语言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知,而只有对课本内容有了真正的认知,才能引起学生
4、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因此,虚浮空无的套话、多余不实的修辞、填鸭式的强制认知都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形成共鸣,自然也无法对所教授内容达成认语文教师有必要关注“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据 自从提出“有效教学”理念以来,笔者发现教学界开始关注“教学目标”了。我区更是如此,作为中心组成员,笔者经常对开课教师的课进行点评,教研员规定得按照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点。不过静心思考,现在的课堂强调“以生为本”,教学目标的制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由此,笔者以为不如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为好。 评课过程中,笔者经常
5、喜欢问开课教师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可是,得到的答复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教研员规定好的,有的说是从网上下载的,有的说是凭感觉制定的……。听了之后,笔者深感遗憾,“追本溯源”可能是网络丰富的资源导致了教师的惰性滋长。学习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度,应充分思考好,才能从容教学。 其实,“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有依据的,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 依据课标。课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关注7—9年级的教学建议,例如:关于“阅读”部分,我们就要关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
6、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
7、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依据教材。明确所教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从单元目标、课后练习等方面进行分析。因为这几方面往往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而编者意图是我们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例如制定《乡愁》的学习目标,我们就要关注单元目标: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含着是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还要关注书后习题三和四。 依据学情。即根据所教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本文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来制定
8、。例如,所教的班级语文素养整体较好,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上往深处挖掘,如所教的班级语文素养较弱,我们不妨侧重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的深度稍作挖掘。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